會罵人的般若經 獨自沈吟
修行問答
禪法釋疑 禪生活信箱
禪堂講話
人品道骨最重要 平常我教同修要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並傾囊相授,毫無保留。可是有時候我會擔心,同修倘未能平衡充實,則快樂、聰明是學到了,但「有品」卻未能等量提昇,那將不是我教授快樂、聰明之道的本意。 我為什麼要教大家快樂呢?因為涅槃解脫的本質是快樂的,凡夫的快樂雖不究竟,但並不是不好、不該有的。就好比擁有「三十萬元」雖不足稱有錢人,卻不須拋棄這三十萬元,之後另外去追求一千萬元,其道理是一樣的。至於教導大家要聰明,是因為「聰明」才有辦法在現實複雜、爾虞我詐的社會中求得自保,並保護家人和團體,不致於上當受騙累及旁人,乃至干擾到自己的道業。古人說,「大盜無智,其惡不作;聖者無智,其道不行。」所以我當然希望現代禪同修人人都成為聰明的人。 不過,就好像蓋房子一樣,左邊的柱子如果是三公尺,右邊的柱子也就必須同樣是三公尺,否則,樑柱就會傾斜,屋子也就不穩。快樂跟聰明當然是重要的,可是有品、有格,堅定古風道骨,對一個修行人則是更重要的!經論上甚至提醒我們:「信戒無基,不可聞空」「有智無信,增長邪見」。一個人如果沒有皈信三寶,具備敦厚的德行,那麼聽聞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慧法語,將易成為「惡取空者」!也就是撥無因果,肆意妄為的佞人。 現代禪對品格的要求,具體的說,便是兼重道、義、情、理、法。「道」者泛指出離心、追求正覺解脫之心;「義」者泛指人品德行、做人的道理;「情」是指多情、惜情、念情;「理」是指明辨是非、追究事實;「法」是指權利義務、規矩制度。五項兼備者,方才是現代禪第一等的弟子。我希望現代禪同修人人都以此相惕共勉之。修行社區的常住要以身作則,而擔任各項執事者,更不可鄉愿,在建設清淨僧團的這一條路上,絕不能姑息,要永遠堅持「教團可以沒有,世界可以不要,就是不能遺失了修行人之心」這一道風! (2000.04.13) 殷切勸請佛教徒深思細讀《菩提道次第略論》 「人為什麼要修行?不修行不行嗎?」這個問題其實是很普遍的問題。無論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已經信仰佛教,從外表行為可稱為虔誠的佛教徒者,自己仔細反省或者他人從旁客觀予以觀察,都可以發現人們內心確實隱藏有這樣的疑問。 時間已經過去很久,我自己已經不再有這樣的問題;不過,每逢他人問起這樣的問題,或者看到別人正受到這類問題困擾時,我有時候真想嘗試地回憶以前自己是如何突破這個問題,以及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我的態度又是如何? 大概可以分幾點來說吧! 第一,想修行的就修行,不想修行的就不要修。平常我的態度是傾向這樣的。 第二,可是另一方面,我知道修行比較好,人如果知道修行學佛,則他的精神生活必然會越見豐富,人生許多無可避免的不如意的事情,也不會傷害到他。因此應該說,其實我是鼓勵人家修行的。 第三,所以對於第一點,也就是我平常的態度,應該進一步補充說:我覺得此事要隨緣,急不來,急也沒有用。因此,提供一個可以促進人們激發道心,讓人們可以在不自覺間薰習佛法智慧的環境,是比較可行的。而如果對方目前沒有修行的意願,並且你也沒有機會給他任何正面的影響力,那麼就順其自然吧! 第四,對於已入佛門,稍具佛學知識的人,我則習慣於推薦他們應該多多閱讀諸如《西藏生死書》《西藏度亡經》《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二共下士道篇》……等名著。其中,特別是《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二共下士道篇》因為論主——宗喀巴大師在此篇特別開示的「修念死之功德及修習之方法」,我覺得是非常稀有,格外能助學人生起出離心的智慧名論!我認為無論南北傳、顯密佛教徒,最好都要好好讀一讀!而倘能憶念不忘,對道業將有重大性的幫助。 第五,我之所以發心修行,如今回憶起來,也是受到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二共下士道篇》的深刻影響。如果沒有這部論的警策,我後來或許無能發起出離心,而如果沒有發起真切的出離心,我認為今生今世企望從佛法獲得安心之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這裡,我再次向普天下的佛教徒殷切勸請,大家要深思細讀這部論的這一篇。 (2000.04.13) 自信己意者,不可問道 我說的話,不一定完全正確,所以我非常鼓勵你們儘管可以跟我「唱反調」;只是,如果你們對我有信心的話,那麼當我細心傾聽你們各自的意見之後,倘依舊作相同的指示,則你們最好「依教奉行」。為什麼?因為你們都是相信我修行比你們好,才來跟我學禪的吧?基於禪的精神,我極力鼓勵你們要跟我討論乃至辯論,可是當討論、辯論之後,應該是你們依我之教而行,而不是我依你們之教而行。 我常說:「我說『一』,你們可以說『二』,可是當你們的二、三、四、五、六、七……,我都聽完了,而我仍然裁示一,則必有我的道理。」這時候,做弟子的,應先放下主見,按照我的方法做看看。這並不違背理性參學的原則!否則,怎麼教呢? 古德說:「自信己意者,不可問道。」在依止善知識修行這條路上,確實有它深刻的道理。 (2000.03.31) 修行應以悟道、淨法眼為期 修行要怎麼修?這是任何學佛者在尚未徹悟之前,每一個修學階段都不免面臨的問題。詳細解說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因為佛門如醫院,乃應病與藥,對象不同,說法就不同,乃至同一個對象,不同的時間場合,問題的癥結也不盡相同。經上說,「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用白話來講,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在當下、在不同的情境和人生階段裡,都存有數不盡的貪瞋煩惱疑慮,問題只在人們是否察覺,以及是否願意面對它、超越它而已。 在此,我只能跟你們說一個大方向。 大方向是,現代人道心普遍不如古人,如果企望像古代的修行者,朝向以證得沒有絲毫貪瞋憂怖的果位目標,則難度很高很高!因為他所要具備的戒定慧標準都很高。所以,現代人若有志當生證得道果,應暫時傾全力以悟道、見道,證得法眼清淨為期,難度則稍減;因為要證得法眼清淨位所需要的禪定力只要「初禪」或「未到地定」就可以了(少數的情形是,比未到地定略低的「止心」,倘其他條件特強的話也可以悟道)。接著,他應傾全力誦讀、吟詠演述五蘊無我、諸法畢竟空的《阿含經》《般若經》,進而思惟、觀察一切色、一切受、一切想、一切行、一切識苦、空、無常、無我的現象事實……那麼佛陀本懷、祖師密意,對他必然不會一直是抽象、高不可及的聖境。 而倘若行者依止心修空觀,仍然不得入處,那麼如果他兼具潔淨的人品德行,且逢遇明眼善知識的話,則必然會受善知識呵護,輕輕點撥,當不難立證道果,自知自覺自作證:疑惑、邪見永斷無餘。從此參預聖流。 至於以「證法眼淨,永斷三結」為期的用功原則應如何?我在著作上許多地方都已透露其中消息了,你們應該用心,自己去找尋摸索看看。 (2000.03.31) 厭下不欣上——無漏見的特徵之一 有位同修問我,「我一直精勤思惟觀察五蘊苦、空、無常、無我,為什麼我沒辦法和禪伶一樣,經常有身心脫落的輕安和覺受呢?」我回答說:就好比有兩個小孩子,他們都很認真在做數學功課。一個當他做完之後,什麼地方都不想去,他或許只是想,還要多多溫習其他功課;另一個,則是想到期待已久的電影就快要下片了,他原本心裡就打算:「等功課做完了,要飛奔過去!」我告訴這位同修說,「你用功方法和所投注的時間雖然不比禪伶差,可是成果卻大不相同,原因就跟這個想『飛奔到戲院』的小孩子是一樣的。」 記得以前讀過《俱舍論》,內中似乎提過:(大意)「凡厭下欣上者,皆為有漏定;而無漏正定的特色,須是沒有上境可欣樂,唯是厭離背捨一切存在之境。」在實際修定修慧上,《俱舍論》這段訓誡的文字,是很切要的! (2000.03.31) 修行人適不適合買股票 近日,有執事替朋友問,「由於患有憂鬱症,不知如何是好?可不可以來學現代禪?」我在了解這位人士的困境和生活細節後,回答:首先,應該將所有手上的股票全部先賣掉,轉而投資「共同基金」,讓理財專家代勞,免得每天心情隨股票漲跌起起落落,增加憂鬱——由於當事人憂鬱成性,為了幫助他身心放鬆,我建議他最好的情形則是錢定存在銀行就好了,至於理財的事則等憂鬱症全好了再說。其次,我叫他不要誤認憂鬱症是「神經病」,其實廣義言之,人類在還沒證得四向四果以前,或多或少都有精神病——即使一些自認或被誤認「開悟者」的名師、老修行人,也不免犯有「止」「作」「任」「滅」的心靈疾病。所以我勸他不要「諱疾忌醫」,應該大方的去看精神科醫師,按時服藥;同時毋須隱瞞,可以坦然的跟親朋好友說:「我有憂鬱症哦,可是我很快樂!我天天跑步運動,而且喜歡晒太陽。」 至於想學禪,不一定學現代禪,也不必來。我倒覺得,他應該如上所說,第一,不要繼續做股票,尤其台灣的股票市場以散戶居多,充滿短期獲利的投機性,暴漲暴跌讓人緊張。不要說憂鬱成性的人,即便是「武士」「書生」一旦買賣股票,也難免患得患失,武功和學問都會受到影響而退步。若真的想額外賺點錢,應該買共同基金,雖然或許沒有暴利,但至少每天快樂無憂,可以盡心盡興從事本業,以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第二,要像感冒找醫師一樣,大方的去看精神科醫師;然後,就像很多人天天吃一顆維他命一樣,按時吃藥。 第三,要每天到戶外晒太陽,運動流汗,並呼吸新鮮空氣。 (2000.03.31) 假禪師的剋星——科學理性精神 怎麼樣證明一個人有悟道或者沒悟道?說來話長。教界很多人以為:只有悟道的人,才有辦法證明一個人有悟道或者沒有悟道。不過,我非常不認同這樣的看法!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外道會門和一些披著佛教外衣的邪師,一般人如何洞穿他們的騙術或伎倆呢?我認為沒有悟道經驗的人,沒辦法證明別人有悟道,應該接近事實;可是,佛理通達並兼備社會歷練的人,應該有辦法戳破假冒的悟道者。他用什麼方法戳破他?其實很簡單,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已!凡是冒稱悟道的人,要嘛他就像縮頭烏龜,不敢公開面對質疑,一味躲在信徒圍繞而成的「深宮內院」裡,光說一些高來高去的玄話;要不然,只要他一開口,只要他回答,具有科學家精神的理性佛教徒,就有辦法找出他自相矛盾、前後反覆、言行不一……的人格瑕疵和思想破綻。 所以,我的結論是:「通達佛理、社會閱歷豐富的人,雖然沒辦法證明一個人有悟道,可是最起碼他們有能力拆穿假冒的禪師。」只是,通常有見識的人,他們比較關心政經社會問題,各種光怪陸離的宗教現象,只要沒有危害到整體社會,通常他們尊重人們自由的選擇和信仰,並且避免涉及人身和私德的批評。 (2000.03.31) 對南懷瑾老師之蠡測 今天有位執事代替網友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大陸廣受學佛青年擁戴的南懷瑾先生,怎麼從沒聽過李老師提起這位禪宗大善知識?以及南懷瑾先生在台灣也住過一段長時間,李老師以前為什麼沒有去參訪他呢?」由於提問者態度理性,且是十分關注修行的人,因此我樂於回答,並同意刊登在網站上,以就教十方。 首先,我必須引古人說「承擔此事,大須審細!」在禪的修行方面,悟境的真假、深淺、退轉與不退轉,最起碼可分近十種高低不同的層次境界,關於這些不同的悟境內容,我在〈二十一世紀的禪〉和〈從修慧邁向無漏慧的途徑〉文中早有分析。南懷瑾老師當然是我敬重的善知識,事實上,他也是我的師父——圓一法師曾極力推崇的大善知識。南(懷瑾)老師的著作也曾經是我摸索求道時期的精神資糧,對於他自承「著書多為稻米謀」的一句話,我無限讚歎!將近二十年後的今天,我依舊敬佩他的磊落無礙。今日,回憶起來或有三項因素,我沒有在他豐富的著作中學習太久: 一、平心的說,我有一點獨覺的根性,在此所謂「獨覺」是指,我從小好問「為什麼」?凡事總喜歡追問其所以然。例如,還記得我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歷史老師時常以既疼愛又不耐煩的語氣責備我:「不要再問了!再問我正課都不用上了!」又如,我十三歲的時候,當時我還在一貫道學習,我就問我的前輩:「上帝是誰生的?如果可以允許衪是自然存在的,那為什麼不允許宇宙萬物可能也是自然存在的?宇宙並不需要有上帝來生它?」以及,我從軍中退伍,適巧有機會參加宏印法師主持的「法輪班」,致力研讀印順法師的《妙雲集》;當時,在法輪班的時候,我也是讓學長、學姐頭痛的人物,因為他們認為我總是喜歡跟人家窮辯、爭辯,有時候甚至不懂禮貌……諸如此類很多。因此,可以說,從骨子裡我就不是一個能夠輕易相信真理或臣服任何聖哲的人。 我沒有在南老師的著作停留太久,也許因為我沒有機會親近他本人,找他本人問問題?或者因為我覺得他的著作答案比較多,但論證和論據比較少的關係吧? 二、特別是我自認思考最敏捷的二十五、六歲,一直到三十歲左右的時候,我大部份的心力都浸淫在印順法師的《妙雲集》世界裡;我覺得妙雲集的思想體系已經可以滿足我對佛法阿含、般若、中觀思想的需要,而接下來,只剩下「實踐」「去做」的問題而已。由於在理性思辨上,或如古德所謂「解悟」的領域上,我沒有什麼疑慮,因此我沒有繼續詳讀南老師的著作。 三、至於實際修習止觀的方面,我也很自然地繼續仰賴印順法師的著作,例如《成佛之道》《學佛三要》《中觀今論》……等,以及佛經原典,如《雜阿含經》《小品般若經》《思益梵天所問經》《俱舍論》《清淨道論》《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論》《六祖壇經》《永嘉證道歌》……等。另外,《密勒日巴大師全集》和《岡波巴大師全集》也給我很深很深的影響!對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理上無疑」的人,在修證道上應以經論原典和震鑠千古的偉大禪師、上師之名著為印證依據,較為妥當。對於南老師的著作,直心言之,當時我覺得他的公信力還不夠。 以上是回憶以前的看法。 至於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又如何呢?說了之後或許會得罪人,不過,既然要說就要說真的,哪怕自己「有眼無珠不識泰山」,都代表真實的自己,日後倘發現自己的看法是錯誤的,我會公開懺悔。在此要說的只是幾句話: 南老師的思想和修行從著作上來看,碩大廣博是其獨特的優點,但在有關悟道的描述以及邁向悟道的具體修行次第,我個人暫時看不出可以讓同屬修行界之我輩生起深切的認同。不過,由於南老師德高望重,享譽中外禪界多年,我格外心存敬意,未曾面晤或深度筆談之前,我不敢論定。 (2000.03.27) 三法印之一:「涅槃寂靜」 佛說「諸行無常」,為世人揭示:凡是存在的、生起的,必然會消逝。因此,現代禪雖承認一般人所謂的快樂,確實也是一種樂,但認為若只是耽於世俗之樂是不究竟的,是沒辦法脫離痛苦的;除非人們在隨緣享受世間之樂的同時,也能致力修習無常觀,終至現量體得無我、空性的真相,如此則能「身在五行中,心超天地萬物外」,法生任它生、法滅任它滅,而於諸法生生滅滅中,內心的最深處無生亦無滅——此是我所理解的「涅槃寂靜印」。 今日,一般學禪的人,由於未能善巧修習無常觀、無我觀,以及對「涅槃寂靜印」缺乏正知正見,所以他們的修行每見若不是偏於放逸之樂行,便是流於「視樂行如蛇蠍」之苦行;遺憾的是,倘不能正見正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心離一切實在感、自性見,則無論如何快樂逍遙或刻苦修行,永遠和佛門之解脫是沒有交涉的。 (2000.03.27) 修習現代禪的五項原則 現代禪的修行,概要的說有五項大原則(或風格): 第一,在士農工商之中修行。 任何現代禪同修如果違反這五項原則其中任何一項,則不是我的知音,並且也很難和現代禪的修行心法相應。至於什麼是現代禪的修行心法呢?平心而言,此事只能「以心印心」--也就是不斷以經驗印證經驗,除非你有進步,有新的修行經驗,不然是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如果講得明白,那麼古代經論禪典早就通通講完了。 總之,現代禪的修行要把握上述五項原則,然後在這樣的原則之下,依循著古仙人之道,以參究佛法第一義為要務! (2000.03.27) 佛法第一、二、三義 佛法的第一義要如何參究?怎麼說呢,很難說明。如果一個學佛人對於佛法的第二義、第三義……都沒有基礎,那麼怎麼參究第一義呢?曾說:(台語)「說第一義,你聽嘸,所以說第二義;說第二義,你聽嘸,所以牽你的手來寫字。」 什麼是佛法的第二義、第三義?第二義、第三義,可以泛指戒德、定力和空性見,除非一個人先端正人品德行,具備基本定力,以及深信深解苦、空、無常、無我義是修行人最終的皈依處,那麼方才可以和他切磋佛法第一義的問題。 或許有人感到納悶:端正人品德行、具備基本定力、深信深解空義,那不就是戒、定、慧已經全部有了嗎?那他還要參究什麼?他還欠缺什麼?我說還欠缺很多!這般人仍只是薄地凡夫。你們可以先看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十三(止觀篇),宗喀巴大師對於已發出離心,具備止心定力同時兼而有空性見的人,仍然極力破斥,細讀靜思便可知原因。另外,也可以看《博山和尚警語》,看了之後,便會覺得毛骨悚然,了解古德為什麼說「參禪須鐵漢!」 (2000.03.27) 呈心所見,不用準備 大陸一位學者有意邀我到他們的大學作有關現代禪的演講,同修問我會不會去?以及去了之後會講什麼主題?我說:有機會當然要去,事實上我很想會一會意志堅韌、思辨清晰的大陸知識青年,台灣的大學生普遍嬌嫩甚至幼稚;況且能無所避諱面對嚴厲深入的質疑和批判,對禪宗而言,是陽剛的學風的表現,對我而言,則是睽違已久的挑戰和樂趣!所以我當然希望成行。 至於會講什麼主題?我應不用準備,因為只要有一顆真誠如實的心,願意呈心所見,知無不言的據實以告,我想,無論什麼話題,都可以透露現代禪真正的訊息和風貌,供大陸知識青年揣摩參考。 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要看主客觀的環境而定。首先,目前兩岸的宗教交流似乎多少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另外,「客隨主便」我也要看主辦單位的方便性,以及現代禪目前仍值潛修期,我還要花費很多心力在建設教團、培育人才……,因此主觀上,我沒問題,客觀上則還要等待。只是我可以確定,佛教一向「不與世間爭」,同時我也始終認為: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自己只是一個身份卑微、能力有限的佛教徒而已,我願永遠堅守佛教徒的分際,一生為佛法的振興獻上一點微薄的力量。 (2000.03.17) 假話說久了,自己也會迷失 「假話說久了,不單欺騙了別人,也會讓自己迷失。」這是我常常告誡同修的一句話。一般人似乎以為說謊話、客氣話只是騙別人,自己可是明白得很,換句話說,他覺得自己很聰明,能夠「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可是,一個學禪的人,他致力整理內心的思緒,希望能達到充份了解自己的境地,他會發現:原來「謊話說久了,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雖然這是千真萬確的經驗,可是除非學禪的人,否則人們還是會自以為聰明,他會繼續對甲說A,對乙說B,對丙說C……,最後,他要不是忘了原來是怎麼說的,就是他要緊緊記住「我對甲說A,我對乙說B,我對丙說C……,我千萬不要忘記。」 沒有學禪的人,他經常滿懷心事,以上只是列舉一例而已,現實生活還有很多;而學禪的人,因為秉持古德之訓,所謂「直心是道場」「誠實的人最美」,因此他恆常沒有「閒事掛心頭」,快樂無憂。 (2000.03.17) 克服散亂,談何容易! 絕大多數的修行人,都會面臨克服散亂的問題;然而,一般人對這一問題普遍都存有盲修瞎練的無知;因為他們的方法都是透過各種技巧性的、形式性的所謂「修定」,希望達到對治散亂,使自己的心地趨於專一無雜的境地。其實,從我的經驗來看,他們必然會失敗的!無論他們經過無數次的嘗試,都不會成功的。為什麼?就好像一個立志做「拳擊手」的人,他只是每天猛練左鉤拳、右鉤拳、直拳……,這樣的情形,是不足以成為拳擊手的;如果他真的有決心成為傑出的拳擊手,那麼在實際練拳、打沙包之外,更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諸如生活要有規律、營養要充足、每天要跑步、做伏地挺身、仰臥起坐、跳繩、舉重、柔軟體操,以及還要有「人肉沙包」——有人跟他實際對打練習等等。想超越散亂,卻只注重打坐的修定,他的失敗就跟上述的拳擊手是一樣的。 一個真正想克服散亂,達到擁有禪定力的修行人,在實際的打坐之前所要具備的條件是非常多的,它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嚴格而言,即使是悟道的聖者,對於散亂也沒有永斷令其不生的證德和斷德,對他而言,散亂有因有時仍然會生起的。據此,可知一般修定的人,的確太低估了克服散亂所需付出的心力! 散亂要如何克服、如何降低呢?如前所說,須要具備的條件很多,在此簡單的說,很重要的有兩點,首先要「看淡名利,經營世俗之心要淡薄」,一個尚在名利場合極力與人競逐的人,不散亂是不可能的,想修定更永遠只是空願而已!另外則是「隨時要將道念跟一切行事作務連在一起」。具體的說,吃飯,不能忘了道;爬山,不能忘了道;和人聊天,嬉笑怒罵不能忘了道;乃至談情說愛、夫妻行房也不能忘了道……,如果有人能先做到以上兩點,那麼他會發現:哦!原來散亂是指貪慾熾烈的心。哦!原來散亂是指失去了道念,迷失自我察覺的心。 (2000.03.17)
[回「會罵 人的般若經」目錄]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