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罵人的般若經  獨自沈吟  修行問答  禪法釋疑  禪生活信箱  禪堂講話


回本文


信佛人

(編者按)「禪生活信箱」共35則,是1989年7月起,信佛人在洪啟嵩居士經營的《福報週刊》連載的專欄,每週回答讀者的問題,共維持半年的時間。事隔十年,信佛人對當時的總編輯王桂沰先生的支持及讀友的愛護,仍感念於心。這些回應讀友詢問的文字,至今也成為「現代禪」發展歷史的一部份。

目 錄

  1問:  我今年五十八歲,學佛之前婚姻生活並不如意;但在接觸善知識的引導之後,於觀念上、態度上都有極大的轉變,雖有心與先生和好,但先生則避而遠之,在此矛盾之下,請問我應當如何面對此事。(板橋趙太太)

  2問:  面對別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評他人,縱使,對方所言部份屬實,但聽多了 批評有時覺得不耐煩,我常反思自己這樣的心態,是否是瞋心太重的反映,請問我的癥結在哪?(雲林陳小姐)

  3問:  我平日沒有特別的嗜好,就是喜歡參訪寺宇,或到道場參加法會,但是太太有意見而且阻止,請問,是太太比較重要?還是佛祖重要?(北市信義路李先生)

  4問:  學佛一定要吃素嗎?(信義路謝先生)

  5問:  身為佛教徒每每不忍殺生,但囿於環境衛生的要求,總在消不消除蚊蠅、蟑 螂之間猶豫不決,請問該怎樣辦?(板橋張太太)

  6問:  學佛的夫妻,能不能發生性關係?(信義路呂先生)

  7問:  八關齋戒現在蠻流行的,可否談談?(台北施先生)

  8問:  如何徹底地不損惱眾生,尤其,在心存善意,卻遭人誤解時,怎麼辦?(嘉義張小姐)

  9問:  請談一談您對假藉愛心名義斂財有何看法?我們又如何避免愛心為人所利用呢?

10問:  無緣無故碰到小太保的挑釁,如何面對?

  11問:  一個悟道以後的行者應該怎麼修行?(台北隱小姐)

  12問:  要修成勇敢活在眼前的個性,勞心與勞力者是否有所差別?尤其對於一個勞心的人(主動聯想力強的人或被動聯想力強的人)是否很難修成勇敢活在眼前這種直觀的個性呢?(中和何先生)

  13問:  反省牽涉到回憶,是否有違活在當下?如何能活在當下而且能反省?而反省過去的錯誤,是否等於受到第二支箭呢?正在從事的工作,則是活在當下。(台北市鄭先生)

  14問:  在您一次演講中,聽您說「修禪的基礎建立在理性的思考習慣。」請問人類的理性不是有極限的嗎?我們怎麼可以依賴理性呢?(台北永吉路施先生)

  15問:  您平常似乎十分重視理性與思考的訓練,請問為什麼呢?(文大哲研所廖同學)

  16問:  有人說「佛教界要越批評才會越進步」,您覺得這句話怎麼樣?(新店北宜路范先生)

  17問:  深感佛教界事情那麼多,但屬於年輕人推動者卻不明朗,而對眾人切身有利者也並不多,似乎集合教界中人力物力推動一些比較有影響的活動也少之又少;但我相信只要大家有心,做多少算多少,有一天大家撒下的種籽,一定要萌芽、茁壯。請問您對佛教界的發展持著怎樣的看法!(邱先生)

  18問:  前兩期福報周報有人主張「學佛應以法為師,而不是以戒為師」請問李居士您本人做何看法?(新竹工研院蔡居士問)

  19問:  請問一個證得初果的人是否已經達到了「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地步了?(板橋市四川路李先生)

  20問:  請問開悟者會不會喜歡看書?看書、看佛經對他有沒有什麼意義?

  21問:  人在順境時修行比較容易,可是當我們在逆境時,或者身體有病痛時,如何修行呢?(台中市南屯區林先生)

  22問:  請問李居士,你認為修行最高的境界是什麼?(景美景興路翁先生)

  23問:  對前一陣子頗引起爭議的「嬰靈事件」請問李居士有何看法?(北市連雲街郭小姐)

  24問:  請問您何謂「動修止」、「靜修觀」?(台北市陳先生)

  25問:  請問修行最高的境界是什麼?我們如何知道一個人的修行到什麼程度?(嘉義梁先生)

  26問:  請問您茶道、書法、國畫等藝術跟禪有什麼關連?(藝術學院陳先生)

  27問:  請您從宗教說明何謂「緣起」?何謂「性空」?它們是一還是二?(屏東章小姐)

  28問:  請問李居士一個學佛修道的人,出家是不是唯一的途徑?(苗栗李太太)

  29問:  我有一個朋友拋棄五歲的小孩,自己到美國出家,請問您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台中市黃先生)

  30問:  一個人必須具備怎樣的人格特質或是心理準備才能夠出家?(內湖鄭小姐)

  31問:  請問做一個弘法人員,最起碼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北市陳居士)

  32問:  打坐進入輕安狀態之後,時常會覺察到自己內心深處似乎有一股「張力」在推動自己,令自己莫名其妙的往前衝,不知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形,又要如何化解它呢?(台北市虎林街張居士)

  33問:  什麼叫做一念不生?(苗栗許太太)

  34問:  請問您佛教徒是不是應該具有嫉惡如仇的正義感?(花蓮李小姐)

  35問:  聽說某位大法師捲入糾紛當中,請問您本人對此有何看法?(高雄地檢署蔡檢察官)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禪生活信箱」頁首]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