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參政之省思
拙作〈佛教團體參政之商榷〉一文在《現代禪雜誌》三五期發表後,有佛教界的長輩特別打電話來表示嘉許,認為拙文「不僅為現代禪教團不參與政治的態度作辯護,也為所有真心關懷佛教前途但又不願捲入政治爭論的佛教界同仁作了辯護。」我認為這位前輩的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台灣佛教界目前在「佛教徒參政問題」上的理論情境。因為近幾年來,大力主張「佛教徒應該參政,否則就是冷漠、落後、封閉」的一些朋友,正以啟蒙者的姿態,鼓舞著關心佛教前途的人們,把他們亟思佛教改革的熱情結合到政治參與的方向上去,把參與政治說成慈悲、正義的要件。在這樣的言論導向中,早在幾年前,曾經公開表示「不應干預政治」的老一輩佛教大德,被投以鄙夷同情的眼神,扣上「落後無知但值得原諒」的帽子,使這些人不是不願再表示意見,否則就是也隨俗地作一些改變,說一些順應潮流的話,換來一些驚喜的掌聲。至於一些沒有歷史包袱的年輕一輩法師和居士們就更理直氣壯、無所懷疑的投身到潮流的前端去了。時至今日,在社會享有隆譽的出家大德中,大概只有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膽敢繼續堅持「不介入政治」的態度。「有正義感的佛教徒,就要參與政治」的輿論風尚已經在台灣佛教界成為優勢的主張。然則「宗教與政治之關係」向來就是困惑許多人(包括第一流的學者)的複雜問題,怎樣才是恰當的作法並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結論,事實上它仍然值得關心佛教的人們作更深入的反省。 宗教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我認為對於這個問題,站在佛教的立場,可以有以下幾個檢討的方向:首先,佛教是自覺的宗教,倘沒有充分的自省,就隨著輿論風潮擺動,人云亦云的呼應,和深怕趕不上時髦的參與,甚至觀察時尚,逐掌聲而起,這都是世俗人的心態,稍有修行自覺的人都不至如此,何況是具格的宗教師?但是當前台灣佛教界缺乏內省自覺且熱中趨俗者實不乏其人,這是不得不感歎的。當然如果有人經過深思熟慮,確實認為自己所信仰理解的宗教教義和「介入政治」或「不介入政治」的選擇,在深層結構的思想是一致的,則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其次,宗教師的本分是什麼?僧團(教會)的核心價值何在?信徒(包括吾人自己)歸依宗教的初心是什麼?當我們這樣問的時候,就會突顯出宗教有它不可為社會所替代的價值;是否參與政治,就實現宗教徒原本的理想來說,其實是不相干的。否則的話,當初就不必歸依宗教了。以一個佛教徒來說,如果對大乘佛教的最終理想「無住涅槃」的深層思想和境界還有一絲認識和嚮往,就不會認為參與政治對佛教徒是多麼不可或缺的正義行為,而宣稱不介入政治的個人及團體亦沒有什麼缺憾可言。 宗教與政治的鑿枘 第三個可以探討的角度是政治活動的本質對於宗教師或宗教團體是否合適的問題。參與政治有由淺至深的各種層次,目前台灣佛教界參與政治的程度大抵仍在支持特定政治人物或政黨的階段,基本上是被動的或附隨性的,參與的層次很低,因此政治活動與宗教之間的鑿枘尚不太明顯。但假如佛教團體要提升參與政治的層次,具備起碼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那麼至少要對公眾事務提出自己的主張和看法。這勢必要把這個團體的領袖和成員一大部分的心力長期的投注在社會事務的研究探討上,才可能提出稍稍像樣的主張。從美國部分基督教會的經驗來看,他們認為這樣難免導致教會在屬靈方面的成長大幅減弱。一個宗教團體至於此地,多少是把心力放錯了地方。若要再提升參政層次,爭取公職乃至於執政,那麼暫且不論所需耗費的資源和心力,但說在現實政治運作中,即使要獲得初步成功也不可或缺的造勢、包裝、權術和鬥爭,如何避免與宗教本質的不相衝突?這也是不能逃避的問題。 第四,主張佛教應該參政的人,其最前提的論點往往是政治為人人所必需、所難逃、為眾人幸福之所繫;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宗教不也是人人所必需、所難逃的嗎?政治是複雜的,需要學習、需要優秀份子投入;但難道宗教就是簡單的,可以不學而能,並且不需要有志者鍥而不捨、專心致志、日夜精勤的探索開發以造福眾人嗎?所以在佛教參政問題的輕重緩急上,還是應該尊重個人的抉擇,不能一概而論;而身為佛教領袖的人如果能把心力更多的投到佛教自身的探索和改革上來,不是更切題、更有效嗎?
[回《生命方向之省思》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