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現代禪的對話 訪談信佛人與深度對話 敬覆十方善知識的法談信函
感謝主內弟兄姐妹邀我接受聖靈洗禮 信佛人
我尊敬並帶給我喜悅的中華信義神學院宗教研究中心,非常感謝您們寬宏大量且願意分享您們得自神的恩典,對我這個台灣佛教的孤臣孽子施以真摯的愛心,三度來函啟發我對聖靈的接受和神的信心。 在一次致函給佛門方外之交的善知識時,我提到:「十餘年來,我卻始終對導師的思想有受、有不受……而這不受的的部份,到底是法?是非法?應留待日後印證,都已經十年了,也不是任何人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說實在,在我心目中,基督教義、天主信仰,我想衪的份量在我心中起碼應該平齊於我對印公導師的感念和崇敬!唯,無論基於理性宗教徒的性格,或是忠於親切的知識和體驗,關於您們的厚愛和偏讚,善心勸我能親謁教堂接受聖靈洗禮之一事,短期內似乎還看不到這個可能——不過,我絕對沒有排除這個可能性,為什麼?我深刻記得在和馬天賜神父交談中,我曾向大眾宣言:「由於藏傳佛教的修行人遠在尼泊爾,而南傳佛教的修行者又在緬甸、寮國,所以如果我提前離世的話,我希望現代禪的弟子們都就近前往皈依基督宗教信仰。」由此,多少可以了解我內心深處是多麼的讚歎主耶穌,同時隱約也可以推知我對台灣佛教的感慨和失望……。 對於您三次來函,內中分別對我三篇文章的指教,一則因為我目前真的很忙,二則因為我「好讀書不求甚解」,且這個習慣已融入我的性格中——我很少逐字逐文回應諸方善知識的賜正,尤其任何「真理」對我而言,最主要的目的乃在促進人類身心之福祉。出自於這樣的態度,嚴格說,我不會很認真去跟諸方善知識探討什麼是真理?同時基於多年對佛法緣起的體認,我越來越發覺,「是因為內心不安,所以需要真理。否則『真理』『真理』,你要就給你吧!」 最後,我再度表達對貴神學院誠懇的謝意,而且我越來越喜歡您們。我希望自己很快會有空閒的時間,好好讀一讀「道聲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有關神之恩典的著作。阿門! 現代禪 信佛人 敬覆 信義神學院宗教研究中心的回應 李元松老師: S h a l o m' ! 聖經,佛經,都各有一篇關於「浪子歸家」的譬喻故事。故事乍聽之時,頗感雷同,再細讀之後,就會發現二者之間的差異頗大。一是由耶穌基督講述,一是由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摩訶迦葉等在其面前說喻並經其印可。有意思的是,這「浪子歸家」的譬喻故事,在不同的宗教經典裡,正可反應該宗教教義主題,並顯現了基督徒或佛教徒各自具備的特色和典型。 「浪子歸家」的譬喻故事,見聖經——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1至32節。佛經則見於「大乘妙法蓮華經」之第四「信解品」。 兩個「浪子歸家」故事中都同樣有兩位主要的角色,一位父長者和他流浪在外後來歸家的兒子。所不同的是—— 一、在聖經裡一開始,提到的這位小兒子,是他自己向父親提出來要離家出走,而且還要拿走他應得的家產。他行向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喫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終於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麼? 在佛經裡一開始,簡述一人,不知何原由,小小年紀,就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而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接著大大地敘述富長者是如何的富有;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二、 二、聖經中的浪子,他是自己要回家的。 而佛經中的窮子是被長者派去的兩個使者用點手段帶回家的。 三、 三、聖經中的浪子,在快到家門前,老遠就看到慈愛的老父跑過來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他是真心地要認罪、要悔改;為他自己過去得罪了天、離棄了父親的浪蕩行為而懊悔,並請求原諒。老父不但不怪罪兒子,還吩咐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喫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佛經中的窮子,被富長者派去的人(喬裝憔悴)以利誘說服來到富長者的家中。窮子不知道與富長者有任何關係。窮子在富長者的家中,一開始被傭顧作除糞的人。 四、 四、聖經裡,接著有大兒子與父長者的對話:
這篇聖經的譬喻故事,到此敘述簡單,浪子回到 天父的家中,沒有任何曲折、迂迴,白白就得著恩典;終此知道,在基督裡,不管年齡大小,信 主時間前後,每一位能認罪悔改的,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回到 主前的,都是 主所珍貴、鍾愛的;立時在 主裡得享天倫親情、喜樂、平安與 主賜下的榮耀。 而在佛經理,這位窮釋子,在富長者的家裡要靠作除糞工而取得工價。後來有一日,富長者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掉身上的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自己也著上麤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告訴這些作勞務工的人說:「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如此這般地以父子相認作為鼓勵,應允將來可以繼承家業,讓這被認的兒子心存寄望好更加勤奮的除糞作勞工。後來再有將來必定授記成為富長者(成佛)的想像。從此被認的這兒子就甘心樂意地作牛作馬,作廉價勞工了。 五、 五、基督徒都知道故事中的長者是 天父上帝;謹守聖經的教誨;扮演自己祇同作兒子的角色;順服 神的帶領;安分於 神的恩賜;有 神的常相保守,就享最大的福氣。 在佛經裡,富長者指著就是佛,除糞工是窮釋子,旁邊的人,名為作佛的使者;表面上看狀似同為作務人,實質上卻是佛代言的發令者。於是有這樣的譬喻故事,產生了教界裡推演出來的事實:即是有辦法的人,扮演的就是一群專門發佈命令,指使人工作的佛代言人;開口便說佛如是說,叫人依教奉行,讓一群後生晚輩乖乖地聽命於他,為成就所謂的忍辱、布施波羅密等而任勞任怨。初進入教裡從勞工作起,經過一段歲月,終於媳婦熬成婆,作了當家、戶長,有了背景,掌了實權,翻身一變,誰還肯再作除糞工。為了牢固自己好不容易(修)得的福報(有一群甘心樂意擁戴他,為他奉獻的人跟隨),縱然自己犯下了錯,也會矢口否認,極力掩藏,或同儕之間互相包庇。長久下來,累積成教裡一個顛撲不破的「遊戲規則」: 有法可據的例如「八相成道」之一,剃頭出家纔是合法的傳承。又各人各擁戴其主,忠於其主祇應如是,怎許不受。如此纔能蔚為潮流;眼前的好處是成就了一群人的生存聲勢,更好的話,也許留名青史,又增添了一名一代宗師。 偏偏李老師您犯了這兩項教界大忌;1、沒有剃頭,不算合法師承。2、十餘年來,始終對導師的思想有受、有不受..。所以他們稱呼您為「兄弟(用台語唸)」,其實您就應該很清楚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了?您自稱為是個台灣佛教的孤臣孽子,算是很委屈了,可是在他們卻可不這樣認為。 他們視遊戲規則凌駕於公義、真理,怎容破壞,否則教團就要瓦解掉了。由今可知古,歷代以來史上記載的名人,他們的言行記錄,乃至對他們的評價,也不過僅能提供參考而已。 【浪 子 歸 家】譬喻故事原文—— {在 聖 經 裡 的 敘 述 } :
{ 在 佛 經 裡 的 敘 述 }: 「浪子以窮子喻」, 出自《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窮子喻」為《法華經》七喻之一;謂二乘之人無大乘功德法財(即六度萬行)得以莊嚴;猶如貧窮之子,缺乏衣食之資以活身命。
新竹中華信義神學院,傳統信仰與新興宗教研究中心 2000.7.24
[回「基督教與現代禪的對話」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