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閒隨緣的修行態度

 

(編者按)本文為信佛人1992年所作,內容平淡中有超然,對學佛者化解我見法執頗有助益,曾在《太平洋日報》《佛祖心雜誌》《繞止雜誌》刊載,並收入《禪的修行與禪的生活》一書。

悠閒隨緣相應涅槃解脫

  我常說:修行要悠閒、要隨緣。人若能悠閒,且萬事都隨緣,則離道不遠矣!不過這兩點說來簡單,實踐則不容易,必須相當看得開才能做到。例如,兒女長大成人之後,做父母的儘管關愛的心不變,但人各有志,而且「兒孫自有兒孫福」,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讓他們自行發揮,這樣才合乎隨緣的態度。其次,隨緣也是萬事都可以,馬馬虎虎不要太計較,不論有沒有打坐,或者打坐時雜念是否很多,都不要計較。

  凡事隨緣但求心安,任何情況、任何結果都接納、都滿足;悠閒又隨緣,世間可有比這樣更好的生活態度?曾有人認為現代禪對未來缺乏詳細的規劃,是一種缺點。實則沒有詳細規劃雖是缺點,但優點也在其中——這是一種開放的態度,較不會堅持未來非得怎樣不可。我常說:「教團可以沒有、世界可以不要,就是不要遺失了悠閒隨緣的心。」悠閒隨緣的心,比教團、比世上任何東西都還重要。

  悠閒隨緣乍看之下,好像什麼都不要緊似的,其實這種生活態度的養成,是相應涅槃解脫的。一個人太過積極,就算事情做得很好,也是精神上的耗損。反之,「生平無大志,但求六十分」才是隨緣者的生活哲學。當然,不免有人會擔心:「隨緣不就沒辦法精進修行了嗎?」但,實際的情形正好相反——「起心欲精進,是妄非精進」(《般若經》),六祖惠能也說:「欲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反成邪。」想要積極消除煩惱,反而憑添罣礙;想要努力趣向真理,反倒成為邪道。

只因隨心所欲,遂忘染淨浮沈

  我很少教同修整天正經地精進,通常我鼓勵大家每天修五分鐘,甚至一、二分鐘也就可以了——倘若已經覺醒,則連一分鐘的時間也不用修,而尚未充分覺醒之前,每天只要修一分鐘……五分鐘也就夠了。每天只花費一點點的時間修行,表面上看來似乎不精進,其實正是上乘的功夫呢!

  人要解脫,必須相應「鬆」的心情;正確的說,解脫是一種「大鬆」。密勒日巴說「寬坦、無整是大手印的原則」正是此意。寬坦就是寬宏大量、坦蕩無礙;無整,就是沒有去整治,也沒有故意要怎麼做。寬坦無整的人看起來好像沒有在修行,其實能在沒有修行之中安心,才是真正的修行!反過來說,一個很緊的人,就算嚴持戒律乃至入四禪八定,依然是凡夫。禪是輕鬆隨緣的心,不是練「中國功夫」,所以不需那麼用力。

  你們看我有沒有修行?沒有吧!我只是輕鬆、隨興地生活著,不管明日或等一下會怎麼樣都好。「生活上所遭遇的一切、所承受的一切,我都滿足;無端生起一念說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這是四年前的感言,如今則更為輕鬆一些。

  修行人最好要像永嘉大師所說「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凡事隨緣,不要太作意、太造作。因為凡是作意造作的,不論善業惡業,都是有漏的,也都是輪迴因。六祖說:「佛法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不二即是解脫,解脫即是隨緣。換句話說,所謂學解脫就是要學隨緣。

  修行之所以未能與解脫相應,是可以歸咎為不隨緣所致的。倘能隨緣——甚至滿足於現狀,並不想修行,也是可以的,只要他能安心。現代禪對初學者的禁戒只有一條,即「不可違背法律、不可傷害他人」,除此之外,都隨緣。孔子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這裡所說的「素其位而行」也就是隨緣。不論行至何處,都如魚入水十分自在。修行的人要問自己:到底是學解脫呢?還是學「少林武功」?如果是學少林武功,那麼苦練硬梆梆的外功是應該的;但如果是學解脫,則應學隨緣。

  人要隨緣才會有智慧,並不須要刻意提起精進心,只要隨緣習慣了,內心自然就會趨向寂靜。我以前寫過一則偈子,正是描述這種修行態度:「只因隨心所欲,遂忘染淨浮沈;念頭此落彼起,竟如夏往冬來。」隨緣久了,人自然會變得不易緊張且沒有脾氣,甚至連身體都變得輕鬆柔軟。

  緊張其實也是一種習慣,由於固執成性,執意非得怎樣不可,但又怕無法如願,緊張於是產生。隨緣的人則不同,他沒有得失的憂怖,所以能夠契入「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涅槃。這種涅槃境要如何學?我說先要信解「人生如夢」的道理,之後,面對一切境,處理一切事,經常提醒自己「隨緣莫強求」就這麼一句就可以了。只是這句話說來簡單,真正去實踐卻很難,因為一般修行人學「中國功夫」似的苦行已經習慣了,儘管他們也說「我要修得解脫自在」,但實際上卻愈修愈古怪、愈緊張,就像一個欲往東方的人,卻偏向西行。

森羅萬象許崢嶸

  隨緣的修行人,他的人生觀是全方位的。一般人都有固定的方位,「全方位」就是三百六十度,任何一個方位都可以,可以前進、也可以後退,沒有執著。譬如現代禪非常興盛好嗎?或者明天結束它好嗎?我說都很好!只要是隨緣的結果。大家都了解你好嗎?或者都誤解你好嗎?我說都無妨!只要不是刻意造成的話。

  「森羅萬象許崢嶸」是禪者的精神。修行不必太拘束自己,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不過,須要記得的是:最好能時常親近善知識。因為薰習的力量是很大的,你若時常跟世俗心重的人在一起,久之,自己的性格也會變得貪婪;反過來,如果經常和隨緣的人在一起,則會發現隨緣的生活,原來是十分理性、安詳且充滿美感的。

  人何必活得那麼緊張呢?我時常說「世上最可惜的事,莫過於最寶貴、最珍惜的這個身體終將要腐爛化為塵埃!」連這件事,我們都無可奈何,唯能默默的領受了,試問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放不下的事呢?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悠閒、不能隨緣,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也不瞭解佛說「人生如夢」的道理,他們被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意識以及眾人的眼睛、眾人的意識所蒙蔽;誤認時間、空間、物體、運動……以及精神現象、心理活動、哲學義理……等等都是真實存在的——心態上既然對存在的這一切「當真」「認真」,又怎麼能夠不固執?又怎麼能夠趨向解脫呢?──除非他們能如我所說的:信解人生如夢,並且凡事隨緣莫強求。

  以上所說,你們若聽得懂,固然很好;但若是聽不懂你們怎麼辦呢?——也很好!這樣才是學習隨緣,真正跨出的第一步!希望你們最好記住:即使聽不懂或做不到,也要「隨緣莫強求」!修行是要學輕鬆、學解脫,所以不須咬牙切齒用力地學,那是反其道而行的。古人說:「因地不真果遭迂迴」,在修行的路上,從開始的下手處就要和涅槃解脫(也就是看破放下,悠閒隨緣的心境)相應才是正途。當然起初我們未必做得好,但「圓覺不離始覺」,要緊的是把握正確的要領,並跨出真正的第一步;這悠閒隨緣的第一步,雖然並不就是圓滿的覺悟,但其中卻含有覺悟的特性。修行人從小小的覺悟做起,一步一步地做、一天一天地做,時間一久,悠閒隨緣的心自然會越來越深徹、穩固——此時不覺地他已生活在涅槃解脫的世界了。

(1992年9月15日講於現代禪桃園指月禪園)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推介信佛人部份文章」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