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乎現代思潮,契入佛法要旨


  現今台灣社會,功利風氣瀰漫,是非觀念淡薄,舊有道德解體而法治觀念尚未建立,以致社會失序、治安大壞,是眾所周知的事。我個人在司法機關服務,對此感觸尤深,亦常苦思解決之道。個人以為,司法手段對於遏止犯罪、定紛止爭,容或有治標之效,但若談及風氣之移轉,則「法律有時而窮」,深覺非由健全教育下手不為功。然目下中初級學校教育,因升學主義作祟,徒事知識之灌輸,人格品德教育名存實亡,而大眾傳播工具以追逐商業利益為務,其社會教育功能受到極端的漠視與扭曲,傳播媒體發達的結果,反而衍生更多社會問題。

  在各個階段有關人格、心理、教育瀕臨破產的今日社會,宗教本可以在淨化人心、導正風俗方面,扮演相當份量的輔助角色,然而,就號稱在台灣擁有最多教徒的佛教而言,似乎並未發揮它應有的社會功能。

  依我個人觀察,其主要問題約有以下幾點:其一、以淨土信仰為主流的傳統佛教,對於現實世間,一向採取比較消極的態度。往生淨土既是第一要務,對此「五濁惡世」「穢土」的種種問題,難免較不關心;加上山林佛教思想始終盛行不衰,修行人對社會的認知往往與現實脫節,學佛難與生活結合,不免因而貽世人以逃避現實之譏。

  其二、佛教經典浩繁、教理深玄、律儀繁瑣,初學者固每懍於教義艱深、戒律嚴苛而卻步,久學之人亦多有入海算沙、定慧難成之嘆。禪宗雖為極理性而省要之法門,惟因今日有修證之人甚寡,在修行要領失傳而傳禪者缺乏有效指導方便的情形下,習禪者不被眾祖師公案、語錄荼毒愚弄,「死於字裡行間」,已屬萬幸,何敢奢望證悟?

  其三、傳統修行觀念常流於非理性,若干儀式幾與民間鬼神崇拜無異,動輒舉辦法會經懺,所費人力財物不貲;寺廟堂皇巍峨,數量極多,而於社會公益少有裨益,因此往往被誤為迷信浪費。其結果,傳統佛教對某些信根具足的學佛者,固有一定引導慰撫的作用,對於多數民眾,特別是知識份子,則難以利及。饒是佛法之中確有其他世間學問難及的殊勝方便,亦無法澤被多數眾生,造成佛法與現代人互相遺棄的結局,殊為可惜。

  近年來,以在家居士為主幹的新興佛教團體紛紛出現,有的已經相當成功(例如以推行社會公益為務,教內大德領導的慈濟功德會);有的正在發展之中,其中,現代禪菩薩僧團是頗受矚目的一個。

  鑑於傳統佛教弘法態度的缺失,現代禪提倡理性、民主、人道、經驗主義的修行原則,鼓勵學人在學佛之前,先養成開放的心靈,適度疏導情慾興趣,健全人格心理,並培養寬容體諒的胸懷,繼之修習在動靜之中皆能進行的禪定法,進而開發無我般若智慧,化解幽深的熱惱根源,成為一個安心快樂的平常人。

  自從李元松老師倡導此一合乎現代思潮而契入佛法要旨的修行法門以來,深受各地對修行有興趣的同修歡迎,學習之人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一個日見規模的修行團體。我從一九八九年六月跟隨李老師學習現代禪,後來成為現代禪菩薩僧團一員,認識了一批善良直心、俠骨磊落的朋友,在師友引導砥礪之下,我對佛法奧義的領會、人格風骨的鍛鍊、胸襟悲心的開展,漸有心得,感念之餘,每有野人獻曝的衝動。顧以事忙口拙,鮮有機會向同事友人推介現代禪。適一、二年來,外界對現代禪思所深入瞭解而參訪李老師者不乏其人,訪談記錄多經整理為文字,同修之中有人建議輯為單行本發行,經李老師首肯,乃有此書問世。

  書中對現代禪修行理念提倡之用意、現代禪法門之內涵、現代禪菩薩僧團組織之緣起,均有詳細說明,對若干眾所疑難的實修問題,亦有精闢的闡釋。

  在此,我很樂意將它介紹給所有關心社會、有志修行的朋友。

一九九○年十月蔡秋明序於高雄地檢處


推動現代禪搖籃的巨人

  在我的生命經驗中,李元松老師是位罕見的令人驚奇、讚歎、感動之人!

  記得初入現代禪,在共修會聽到老師的開示,覺得他崇尚自然,不拘泥於格局,說法時一向是有感而發,隨興而談,由於盡是內在體驗的自然流露,特別讓人覺得珍貴;而當無話可說之時,他也很自然地引領大家沉浸於靜默之中,不帶絲毫的勉強;這樣的自在,讓我醒覺到人其實可以活得那麼地自由!

  老師的攝眾力極強,一方面由於他經常流露出安和寧靜與慈祥的神色,讓人心嚮往之;一方面由於他在說法及答覆問題時呈現出思考的流暢性、變通性、層次性與周延性,令人震撼!老師答覆問題時,常經過短暫的沉思,再以多種層次剖析問題;這多種層次往往涵蓋發問者目前的思索層次,以及邁向深度思索可能之趣入層次,而且必然是從宗出教,先談個人的修證體驗,再引經典作為論證之依據。

  一開始我很驚訝老師何以能作如此圓融周遍的思索,直至閱讀老師的修學日記,才體悟到老師在修學過程綿綿密密地進行了無數次內在經驗的反省,內省的問題都相當尖銳而直截核心,一般修學者所提的問題遠不及他個人內在思索的細密精緻,因此所有問題在他看來簡直是易如反掌。此外,從諸多老師的法談讓我感覺到老師具有相當深厚的自我突破能力,他總是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呈現出不同的風采;比如從老師的修學日記可以看到他的深邃,這些修學日記居然是他數年前思想的結晶,而我們又清楚地覺察到他並沒有停滯的跡象;因此讓人感到老師的深不可測,絕非像我這般修學淺薄之人所能度量。

  老師除了思慮深邃而周延之外,另一過人之處是他的敏銳性與創發性。對於現代禪同修們的疑惑,老師往往能在短短交談中看清對方問題的核心,直接切入;從他的切入點可以看出他能快而精準地直探個人整體修行問題的核心或內在潛伏問題的癥結,而面對當今人類心靈問題的診斷亦然,這種覺察問題的敏銳性著實令人驚異;而從其切入問題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他的靈活與彈性。通常,人都難免有其固著的思考及行為模式,而我所感受到的老師卻是一位靈活自在、富有創意、不落於模式、不落入預設之人。除了在指導禪修時表現得隱顯莫測、殺活自如之外,老師也經常用出其不意的方式鼓勵學員突破自己的盲點或固著的行為模式,跟隨著他,由於內在預設的化解,自然不讓既定的模式侷限自己,變得愈發富於彈性。這種邁向靈活的自我展現,與自我實現者的特徵竟是不謀而合!

  我個人是帶著生存的困境走入現代禪的。跟隨老師修學幾近一年,禪的體驗令我感受到心靈的恬淡安和以及擁抱孤獨的愉悅,更化解了內心面對生命意義之惶惑以及面對未來未知之恐懼。當我揮別痛苦,盡情享受生命的甘怡時,內心深深地了知這樣的突破是老師的引領所獲致的。老師更毫無保留地透過個人的修學日記讓我們分享他最深邃的生命經驗,並經由這樣的分享,把我們攜入更深徹的心靈境界。許多次,回顧自己這一年的轉變,或想到老師對我們這群人嘔心瀝血、剖心掏肺似地發乎真情的引領,眼眶裡總是充滿了止不住的淚水,而心中則是無可言喻的感激……。

  記得數年前,由於深感佛法的精深高妙,曾想嘗試運用佛家思想的理念,摒除其神祕色彩及宗教成分,選擇符合理性與經驗之部份,發展為心理輔導的訓練方案,卻因工程浩瀚,遲遲不敢動手。接觸到現代禪,深覺佛教思想的現代化及生活化已經被相當程度地完成了。老師所開展的現代禪,一方面直探佛法的心髓,卻又能捕捉現代人的心靈悸動,讓自我的提昇密切落實於生活之中,這種對於義理深邃的佛法自然而不帶絲毫勉強地在現代作一種平實而貼切地開展,若非兼具高度的創意及對現代人心靈之敏銳覺察力豈能為之!

  縱觀老師的這本《經驗主義的現代禪》,仍秉持他一貫的作風──理性、民主、科學、人道、愛心,而且句句不離「經驗主義」,在本書的字裡行間表露無遺,讀之令人愉快、欣喜,故鄭重推薦此書,盼有志於心靈淨化之人同霑法益。

一九九○年十月王瑪麗序於中山女中輔導室


自序


  問渠為何放不下
  蒼生苦盡那時休

  出來佛教界服務,迄今有兩年多,在這段期間裡,如果說有什麼成長的話,那便是慢慢懂得品嚐「問渠為何放不下,蒼生苦盡那時休」這句話了。

  曾為僧團、為同修乃至為不曾謀面的人而憂,但當自己進一步隨緣過著純修行人的生活時,眼前的景緻又有不同──修行人的世界,其實十分渺小,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重要,隨時可以消失,可以不存在;而修行人的世界,其實也很寬廣,所有志求真善美的人,都是他的道侶,當人們建立各自的理想、宣揚各自的理念時,他都能分享到人們的喜悅和滿足。

  「世間好語佛說盡」,一切微妙甚深的道理,其實早就給老和尚們說盡了,現代禪還能有什麼創新呢?!倘若有的話,也不過是在裝著舊酒的瓶罐上,點綴一些花絮罷了!

  本書是現代禪系列第四冊單行本,之所以以「經驗主義」為名,並不是因為讀過西洋的經驗論,曾有修行前輩說,我只是「抓住其中現代西方思想主流──經驗哲學、經驗邏輯或經驗主義的名目」而已!誠然如是。

  早期頌讀阿含,看到佛陀面對「世間有邊無邊?」「阿羅漢死後存不存在?」之一類問題時,所採取的默然,以及告誡弟子討論非經驗可及的事物,等同戲論的教法,當時便相信尋得與自己契合的修行法門。隨後,當自己修學的重點從經論的批閱,轉向內省思惟、實際踐履的階段,自然也就熟練地運用此種方法──對於任何自己尚未能親身檢證的「真理」,一概擱置判斷,寧願承認無知,讓事理處於隱晦不明的狀態,也不願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結論;僅就現量可及的事物和切身有關的苦痛,據實思考、觀察、篤行、談論之。

  今天,在自己而言,雖然信解「門門都是不二門」,卻不禁再度讚歎阿含的功德,倘若不是蘊含理性、素樸的阿含思想給予啟示的話,自己在摸索前進的路途上,料將不會有平穩的步履,而現代禪恐怕也不是以科學、理性的面貌出現在佛教界了。

  由於我無心寫作,也不會寫作,本書的文稿均為兩年來接受佛教媒體及同修個別訪問的集結。其間,錄音帶的文字整理,曾蒙譽規法師、陳明鈺小姐、林翠英小姐、魏金鳳小姐的熱心幫忙,蔡雪小姐設計封面,小魚先生慨允提供畫作,並有蔡秋明先生、王瑪麗小姐撥冗寫序,在此除了對他們致上真摯的謝意,也祝福他們,願他們與一切有緣的讀者皆能身心無憂惱,所求皆如願。

現代禪 李元松序於鹿谷閉關中心
一九九○年十一月一日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昔日曾為梅花醉不歸》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