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一種平懷)


第一篇 平常心


  吃茶祇是吃茶;唱歌祇是唱歌;工作祇是工作;打坐祇是打坐 ——「一心」的世界多麼平常平淡啊!


  要摘花,被小草絆住時,忽而發現花在那兒已經很好了,摘下來又不會更漂亮,何必一定要摘下來拿在手中?


  「草」只是要保護「花」—— 一生只為了完成一件任務而活著。那種認命中自有一股桀驁不馴!不管表面是否嬉笑怒罵,內心深處,永遠是孤絕一片,即將永眠在今宵,願將一切都給你。


  長短是比較的,人與螞蟻比是長壽,但與宇宙比卻短壽。長短無實義,重要的是活在眼前。


  盧梭有句名言:「雖然我不同意你的主張,但我拚命維護你說這句話的權利。」禪門亦有句格言:「森羅萬象許崢嶸」,千差萬別的現象,我們允許它們各以不同之姿繼續下去,何必強求他人與己同呢?


  是我們看環境不順眼,不是環境看我們不順眼,是我們障礙環境,不是環境障礙我們。


  好壞在我們的心,是自己的問題。


  真善美之境並沒有藩籬之隔,任何對真、善、美懷有一份真摯的愛的人,一同都是兄弟姐妹。


  人間到處有青山,每個人的當下都是如來,每個人都很好,當下就是,當體即道,緣起即空。


  婚姻當體即合、當相即道、當體即是,婚姻就是涅槃。


  眼睛所見,沒有一個不是真如,沒有一個不好,也沒有一個好,只是清淨的存在。


  心淨則國土淨。
  若說國土淨心才淨,那中國十億人口應該一條心,才可能心淨?


  每一件事物,包括煩惱散亂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認為它不好,所以它變成不好。
  其實,來隨它來、去隨它去,到哪裡都好。


  念有念無、念迷念悟、念佛念魔、念苦念樂、想東想西、想是想非、想正想邪——這一切都是「雜念」!


  心態上想降伏雜念,這就是沒有平等心。


   真正的平等心是任念頭此落彼起,猶如夏往冬來。


  我今一切都無礙,祇因隨心所欲,卻忘染淨浮沈;念頭此落彼起,竟如夏往冬來。


  無猶疑、罣礙、緊張、干擾,只是進行正在進行的事,所到之處都是宇宙、都是一心。


  無妄想、無想像,自然在平常,但心不起妄,精進無有涯。


  岡波巴大師說:修大手印的人,應該朝「使妄念成為友伴」的方向努力。誠然如是,不過明白「妄念本不生,因想像而有」,則易得力。


  這是一個緣起的世界,大家要互相關懷,以鼓勵代替批評。


  這世上的每個人都直接間接的在為我做事,而我也為世上的人直接、間接的在做事。


  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緣起裡,而緣起的當體就是無生、寂滅,並非在生生滅滅的緣起外,另有不生不滅;在這一切的當下就是,只看我們怎樣去體會它而已。


  緣起的世界,高者不是高,低者不是低,大家都緊緊密密地連在一起。


  一切的一切若非眾多因緣的配合,人其實連一粒小石頭也無力舉起的,自己有什麼了不起呢?


  佛陀的「緣起論」如果用之於世間法,即會表現出科學、理性、客觀的性格;而今日之學術無論是心理學、社會學、醫學、政治學、人類學、物理學,無一不是立於科學理性客觀之立場而向上發展形成的。佛陀的「緣起論」,在世間法上教內少有發明,充實現代學術正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緣起、無自性、空、無常、無我——苦,只在一念頓感即得,吾人不應該也不須要將之化為形上玄辯去討論。就如口渴之人意欲解除口渴之苦,重要的是,探手取茶,一飲而盡;而不在於討論茶的好處、茶的芳香,或讀誦有關茶葉的典籍。


  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都是向人學習。(諸法因緣生,沒有無師自通的。) 


  名相與實相,永遠不相及。


  人永遠都是現在才開始,每次都是第一次——要有這種心情。


  是非真假已忘卻,
  獨留情義落江湖。


 

第二篇 平常人

  枯萎的蘆花,我不折斷;將熄的燈火,我不吹滅,這是怎樣多情的人啊!


  眾生的苦難有多麼多種,根器又那麼地龐雜,光靠佛教豈能解決一切,度盡一切呢?對於他教、他道不論它們「究不究竟」,祇要有助於人們免於自害、被害,可幫助人們利自、利他的,吾人是否可以抱著尊重與樂觀其成的態度來看待呢?


  如果佛教不能指導世人在七情六慾之中,在士農工商之中體驗佛法,那麼我不認為那是究竟、了義的佛教。


  醉心佛法的人,只有當他同時也能援引佛法,去調解生活上的諸種困擾和壓力時,學佛的基礎方稱穩固。


  學佛的人,本為求道而來,但有些人未找到答案,未見本來面目之前,熱情卻冷卻了,而卻急於投入弘法,這哪裡是真理的追求者呢?他們到底要宣揚什麼呢?


  佛陀曾經說:「維護真理的人,只要努力宣揚自己的教義,那他就是在維護真理了,不須復說:『此是真理,餘者皆非。』」我想這不但是佛教行者無瞋的表現,也是多苦多難的社會,所需要的宗教吧!


  佛教本來就是為了引導人們開悟解脫的,所以避諱說開悟證果,只是台灣佛教自身的問題。


  如果你曾經看過許多在黑暗中掙扎的人,你不會輕易批評眾生;如果你曾經看過許多在痛苦中呼號的人,你就不會以自己的開悟解脫為足。


  一個宗教徒,寬容、包容、體諒、愛心最重要。


  「山頭主義」帶給個人的尊寵與榮耀,往往會腐蝕一個人的道心,忘記自己仍是因緣生,因為掌聲和眾人欽服的眼神是十分迷人的啊!


  真心是我們的學風,你這麼說,我們就當你這麼想。我們寧可因了解而分開,不要因誤會而在一起,彼此浪費生命,因為生命有限啊!


  人世痛苦的人太多了,只要於人無損的宗教、哲學、藝術、科技、學問……,我們都樂觀其成。就如一座綜合醫院,佛教所扮演的角色或許是牙科醫生,但除了牙科醫師之外,更需要許多不同科別的醫師,……乃至需要一些護士小姐、打雜工人。我們對於一切可幫助人類免於自害、被害的「學問」,都抱著尊重推崇的態度。


  有人說:「祇有傻瓜才會去當『總統』!」是的,一切本不生,有什麼好說,有什麼好做的呢?然而,對於多情的人而言,如果他不去當傻瓜的話,他會更痛苦,於是他祇好去當傻瓜——到處說話,隨緣播種了。
  「問渠為何放不下,蒼生苦盡那時休!」知我者說我癡,不知我者問我何求。


  我寧願融入一般人的生活裡面,有時哭、有時笑、有時高歌一曲,有時再乾一杯——但願眾生離得苦,何妨我現種種身!


  無論從社會、經濟、政治變遷的立場來看,我們認為現代化的建設,在世界各地都匯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若想興盛,必須能夠跟整個世界的脈搏一起跳動。


  眼界要寬、心胸要大,才不會以為這個世界只有佛教;可綜觀全局知己無能為力、知不可為而為,但不能蒙起眼睛說我最高、我最大。


  學禪的人就好比登山者,「山上」代表智慧與愛心接近圓滿的覺悟者,而「山下」則代表焦慮不安的現代人。學禪的人所要做的是不斷地往上爬,他們每爬高一階,視野就愈加遼闊寬廣,景色也是愈來愈亮麗清新,他們的生活素質、心靈境界也就更提昇一些,他們對身旁周遭的人和所處的社會也會注入更多的關懷。也許一部分的人,在短期間內並無法攀爬到山頂,但是他們向上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具有價值和意義的。


  儘管我們都是上班族,一方面必須負擔著沉重的生活壓力,另一方面還要忍受少數人對我們的嫉妒和誹謗,但是吟詠著「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的經句時,我們的胸懷不免生起高潔的情操和更堅定的傲骨,特別是當我們看到身旁周遭的人,個個顯出歡欣的法喜時,我們更忘了一身的疲憊,不覺笑了出來。


  來自世俗的令譽使有道者感到慚愧,如果容易被了解,只是表示自己的膚淺而已。


  行所應行,受所應受——我對他好,是我的責任;他對別人好,對我不好,是他的事。


  我每次都以最後一次的心情跟別人交談,從不預存明天會相見的想法。


  我們只是行所應行,受所應受,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但別人也有別人的理由,故我們讚歎一切。


  學習無非是破疑解惑而已。


  有時他人的動機我們不是很欣賞,但事實上,還是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究極言之,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因為我跟每個人相處時,能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而不斷改進。


  好奇、好學是年輕的心。


  當我翻過山頭重返人間,遊目各種不同領域的學術之後,確實看到自己的無知與不足,甚至不再敢妄稱自己是成熟的人……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之後,你就不會再認為:此是真理,餘者皆非。


  永遠好學若渴,真善美樂愛智(或樂定安明愛),每天都在提昇,但圓滿永遠不可能。


  在我的眼光中,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都值得尊重。每個人之所以到今天這個地步,都是他活了幾十年的結果,他就是這個樣子,怎麼能不尊重呢?而每個人都有他的苦衷,都是不得已的,我們除了尊重,不敢有譴責。


  每個人都身不由己,都有苦衷,所以沒有譴責,只是悲憫與關懷。


  為人破疑,最主要是愛心,你有愛心,關心他,就知道他需要什麼。


  回答他人的問題,有時不僅是用話來回答,還要用誠懇的態度、包容的胸襟、真摯的愛心……等,全體的身口意來為人破疑解惑。言辭只是許多度生方便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回答問題時要先觀想清楚,才作有效的回答,這種負責的態度,才是菩薩行者。


  人類怎麼有辦法愛別人呢?他只是在愛自己的腦波;人類怎麼有辦法想念別人呢?他只是在想念自己的腦波。


  許多人雖然成天談愛人,其實只是愛自己(的腦波)而已!


  真正的愛是波羅蜜的愛,是忘人、忘法、忘我,沒有起心動念的愛——這種三輪體空的愛,才是最純潔、最真摯、最不會變化的菩薩愛。 


  世上若有真神仙,必定不為人所知。


  阿彌陀佛
  並沒有定相
  凡是
  沒有目的地關愛他人
  那個人
  那件行為
  就是
  阿彌陀佛


  農業社會的禪師,慣說的平常心是饑來吃飯睏則眠。如今時代不一樣了,世界也隨著交通的發達縮小了,現代禪的平常心就可能是「商業談判」,或是「企業管理」、「生態保護」、「司法獨立」、「行政中立」等新時代的平常話題。


  雖然吾人都是活在二十世紀末葉的今天,並且大都受到高度文明的薰習和精緻文化的洗禮,然而十分可惜的是,吾人卻不一定具備「現代人」的一些特質。


  在這世間上,俗語說:「天公疼憨人」,「皇天無親,唯德是哺」(天沒有親戚,誰有德性,則上天就會特別照顧他);一個修行人也是這樣的——沒有親戚,誰有善根,善知識就絕不會錯過他的。


  不管任何時間,都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隨時都要有準備比劍的心情。


  要及時行善,不要「想」行善;要修定,不要「想」修定;要解決問題,不要「想」解決問題;要體諒別人,不要「想」體諒別人。修定之人,最怕的是——想像,如果不想很難受的話,那麼就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想過之後,就不要再想了!


  從另一個平常的層次來談,我們只是在交朋友而已。人生得一、二知己,已足矣!
  所以我們所求只是一點點:人海垂綸釣春秋,我們只是交幾個知音的朋友,並隨緣照顧身旁周圍的人而已。


  天下竟有這麼好的朋友,彼此都希望對方好。


  不甘寂寞的人註定要痛苦的!何故?因為太陽底下根本沒有新鮮事,一切慾望的生起,終必復歸於平淡—— 一旦滿足之後,仍然會感到不新鮮的——這時他必須再度面臨的是「孤寂的自己」。


  在推動大石頭往山頂的苦役當下,一陣微風吹過來,感到很愉快,這時候就可以很快樂了,不一定要等到工作完才快樂。


  我永遠只有一件事情在做:第一件事做好了,自然會去做第二次的第一件;第二次的第一件做好了,再做第三次的第一件事……我永遠只有一件事在做。


  唸經給死人聽,不如唸經給活人聽;唸經給兒童聽,不如唸國民生活須知給小孩聽。國民生活須知才是真正的經——小孩的經。


  真正的苦行者,真正的勇士,是垃圾車上的清潔工,是抱著嗷嗷待哺嬰兒的母親。


  一個有人批評、有人不諒解的人,他才是他自己。


   有個徒弟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這樣的上師很有福氣。


  人的自尊一定要建立在擁有嗎?無知無識就不能擁有尊嚴嗎?在自己自陳無知的當時,不能自肯自得嗎?


  不要想一定圓滿事情、兩邊做好人——表明立場、有擔當是成熟人的感情。


  吃飯不是享受,也不是受苦;活著不是享受,也不是受苦——活著只是活著,只是這樣而已。


  就要永眠在今宵的心理準備已經好久好久了,所以一切只是笑納而已。


  雖然我們闡揚的是現代禪,但這是因緣促使我們提倡經驗主義、人道精神的理念。事實上,一個修行人的心胸是廣大的—— 一切書籍都是他的經典、一切音聲都是他的事業。雖然繼續他的腳步,但一切促進人類福祉的事物,都是他讚歎、禮敬的對象。


 

第三篇 平常事

  「拈花微笑」,只是好笑!大家卻虎視眈眈,真好笑。


  一樣窗前明月夜,有無體驗便不同,故重要的是要去實踐。


  山高水低各安其位——雖然不同,但那不是選擇的結果。


  不要受寵若驚,要受寵知恩圖報。


  愛一個人是要引導他到成熟、獨立。寧可讓一個人有憧憬而邁向真善美;不願輕率滿足他,使憧憬幻滅,而只是墜入現實的滿足。


  法不拒俗,則人盈谷;法不高峻,弊病百出。


  「獨酌明月常自在」,這有什麼困難呢?
  「烈火焚燒亦宛然」,才是真正禪的本色!


  獨自靜聽望春風,
  眼前忽爾又朦朧;
  自知為何常如此,
  世無苦聲淚自休。


  但願眾生離得苦,好事何必由我來。


  獨留「喜歡」落江湖,只是喜歡、隨興而已。


  有貪就瞎;有罣礙就滯。


  解脫從厭、離、背、捨才開始。


  沒有出離心的菩提心是愛見悲。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莫道君行晚,更有晚行人。所以對於每個人而言,其實都不早也不晚。


  太重事實的人就是太現實,缺少一腔熱血、傻勁,這種人格不可愛。


  讀書要讀第一流的書,以免浪費時間、浪費腦袋。


  講話,不是從骨髓出來的,就不講。


  正在進行、享受、遭遇、承受的都好、都滿足。


  盡心盡力,就是圓滿,不以結果圓滿論英雄。


  佛無戒,菩薩無願。


  如果自己是佛的話,要請佛住世;愛惜自己,就是愛惜眾生。


  太斤斤計較,有時是為了自己尋短路。


  情慾不是好,也不是不好,它只是這樣,但要知道它無常。


  大丈夫沒有嘲笑、冷笑、訕笑。


  有事不要怕事,沒事不要找事。


  事情都有原因的,而「原因」就是「不得已」。


  有實質沒有形式,實質會軟弱;有形式沒有實質,形式只是軀殼。


  漂亮的臉孔是給別人看的,而冷靜的頭腦才是給自己享用的。


  經是聖者的經驗。


  有無明而有渴愛,有見解而有爭論。


  會書法的人,一筆知勁力;漏盡通的人,了解別人的第六、七、八意識。


  一切都是現在才開始,沒有既有的東西要珍惜、保護,所以充滿活力,永遠有一顆年輕的心;又即將永眠在今宵,而沒有企求、一切與我無關,都沒我的分,而能傾盡一切皆燃燒。


 

第四篇 平常話

  眼橫鼻豎,火熱冰涼,這是平常的現象。至於做人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平常的道理!


  鼻孔是朝下的——這是世間平常的現象。
  人情冷暖義為貴,世事滄桑愈堅強——這是做人平常的道理!


  每個東西,它當下就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們高估了別人,貶低了自己,我們自卑,所以一直沒辦法安其位。


  天下名士大半百聞不如一見。


  許多人都以為他「了解別人」、「認識自己」,且不說難度更高的「了解別人」,光說「認識自己」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嚴格說來,人只懂得自己,自己以外的都要保留。


  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


  有時候人只需要別人尊重(或傾聽),而不是建議。


  不知痛苦的人,沒有資格話人生。


  我每天發現自己的缺點都來不及,實不敢自慢。


  導致慷慨赴死、從容就義的可能是波羅蜜,亦可能是法見,當善分別。


  世間是由意志形成的。「解脫」根本不難,求之即得,叩之即開,祇因人們根本無意追求,雖然口上說「要」,心裡也想「要」,但從意志上來看,他是「不要」。


  給他什麼環境,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人都有改變的可能——因為沒有人,一切只是因緣。故對人、對事沒有固定見,不會執著。


  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紛爭、鬥爭,家庭、社團、國家都有紛爭。


  人只有完全對自己沒有武裝,沒有自我防衛,同時又能夠看到自己的動機、企圖,才有辦法淨化自己的潛意識。


  你能想出一種永久的關懷嗎?—— 一切都是短暫。


  莎士比亞說:「你可以相信一座山移動了,但不要相信一個人的個性會改變。」善根很難培養,所以我們特別注重人情義理的薰陶。


  你從來沒有想要為他做什麼,而承受他人的恩德時,是很慚愧的事。


  內心的平靜是真正的快樂。


  每次都是第一次,都是唯一的一次。


  有清淨、無染正見知識的人,才稱為善知識。


  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兒女,其俠骨義魄都已超越人道,接近聖哲,不是不懂事的讀書人能明白的。


  老天都會有晴時多雲偶陣雨,一個成熟的人也會有心情的起伏,只是他不會沉溺太久,他比較會調適。


  不管你將來要做什麼,都要不斷充實自己、培養成熟的人格。


  只有成熟的人格才有真正幸福的人生。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平常話》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