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頓見本地風光


  上次有位同修直問:「能否在兩個月以內,讓學員們頓見本地風光,現觀諸法實相?」我的回答是:「若具足善根與信心,只需要一個小時就夠了。」雖然課堂上,已經回答了一般性的疑問,卻由於這則問答當中,可能觸及的問題很多,加上學員多,時間有限,因此擬了一些問題作解析,希望有助同修們達成親見本地風光的課程目標。

甲問:你這樣說,會不會誇口了一些?

答:也許在人情世故上,我還不夠成熟,需要再多加改進、學習。不過,我捫心自問並沒有「言過其實」,之所以如此坦白告之,除了因為自身的習氣以外,也因為我很感念大家熱烈的學禪之心,我不願意由於自己過多的謙虛,致使大家寶貴的時間,稍有浪費。

問:你自己是否已經明白「本地風光」了?

答:於本地風光的體認不退轉,已是一年以來的事了。

問:那你是解脫者囉?

答:無論在書上,或是上次的講義,我都自承苦因猶在、我慢猶存。

問:如果真的明心見性,又怎會有貪欲?

答:體認本地風光──明心見性的功德,是使人廢棄邪見,矛盾永息、疑惑永滅而已,雖然不會再有「道要如何修?」「無明從哪來?」「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往生淨土是帶業?消業?還是淨業?」「大小顯密哪一宗究竟?」等疑悶,也不會有因為昧於實相而引生的無益禁戒和苦行。但是那些不假思索而生起的種種情緒衝動,和無關思想觀念而有的不安、無聊、寂寞、煩悶等煩惱,他尚無力化解。因此即使是見道者,仍然會有貪瞋。

乙問:那麼見道的人,如何才能化解貪瞋呢?

答:由見道位要邁向解脫位,須具備兩項條件,一項是「禪定」,另一項是知非即離的「道心」(善根)。禪定可以幫助他去察覺潛伏動機和微細的不安;知非即離的道心,則促使他知病、知恥,不致任運迷執五欲世間,從而不斷地自淨三業,更上一層樓。但是底下繼續說明的,才是鮮為人知的事實:一個初見諸法實相的人,由於再也不會有「是耶?非耶?」之疑惑,也不會有誤以為是、當以為真的思想、觀念,他徹底從一切疑惑、自性見──實在感之見解中解脫出來,這時先前發自疑惑、邪見的那一部分散亂心、掉舉心,當然也就隨之止息了,所以見道者的定力會自然增強,這便是我所謂的道共定──伴隨智慧而來的定力。然而儘管見道者的定力增強了,但是倘若先前的善根(知非即離的道心)未臻敦厚的話,那麼此種道共定,並不會被運用來觀照、察覺內心深處的無明和不安,不僅如此,嗜慾重、瞋心強的話,此種道共定只是使他更成為膽敢追逐五欲的「三昧勇士」而已!

問:「涅槃智」難道不會增加其人的離非心(善根)嗎?

答:會!但是很緩慢。善根的形成,並非一蹴可及,它需要時間和環境的薰習。見道之前,善根不敦厚的話,一旦現觀「一切本不生」之後,善心善欲很難再主動、積極的生起,他會在任運之中隨善根自然增長,也會在任運之中隨波逐流,與世浮沈。

問:或許這正是您之所以強調「善根」的隱衷。不過我仍然有兩個疑問:第一,如此強調善根,甚至對於善根未臻成熟的人,堅持不為他曉以本地風光的作風,在經論上和祖師的言行中,能否找到支持例子呢?第二,這個「規矩」是否有一定的必要性呢?

答:其實我自己一般的言行,都是從經驗出發的,根本不在乎合不合乎哪一部經或哪一位成就者的標準。但是就這個「規矩」言之,我認為自己與經論古德言行默契的地方應該是有;換句話說,在許多經論上,都有類似的強調,例如說「信戒無基,不可聞空」啦,或是「悲心不足,即證入偏空」……等。都有暗含「重視善根」的意思在內。至於禪密成就者,及古德言行的例子,則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幾乎到達俯拾皆是的地步,茲不贅言。

至於「強調善根」是否一定必要呢?我並不認為善根的強調是放諸四海皆準,「一定」「必要」的,只是這種強調並沒有什麼不好,所以寧願繼續堅持這個「規矩」就是了。

丙問:何謂「本地風光」?

答:「本地風光」即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事事物物顯然原本就是那般明顯地開放它的面目在人們眼前,但是人們由於受到「權威的暗示」「過去的經驗、思想、觀念」「現在的需要、情緒、動機」「未來的理想、猜想、幻想」,以及不敢面對事實、面對自己的自我防衛心理等等「煙霧」的矇蔽,使人當面錯過,雖然日夜坐臥在緣起之中,卻不見如來。

問:要如何才能體現「本地風光」呢?

答:可分「自修」和「依止善知識修」兩大類。

自修是指無專人指導,純粹靠自己去摸索、試驗。如果採取這條路的話,所要具備的修件,至少有以下三項:

一、空勝解──於般若中觀的根本要義得正確、堅固、普遍的理解。

二、於未到地定得自在的定心:
具備一心一境的禪定個性。它的作用是用來深觀、深省內心深處的思想核心是否與中觀正見相吻合。

三、知非即離的道骨善根:
這是一種趣向無無明──正覺的動力。借助此種動力,行人才能夠將「知道」化為「感觸」,「知識」化為「經驗」。

以上所述三項若缺一,則不可能靠自己之力達到覺悟之境。

至於「依止善知識修」,是指跟隨四向四果的佛弟子學習。它的方法則不一定了。由於各個佛弟子契入涅槃淺深的不同,復加上各自的方便智也有廣狹、善巧不善巧的差異,其引導學人的方法也就各有不同了。假如我果真是善知識的話,那麼我提供予人的方法通常分為一般性與特殊性兩種。

一般性的修行次第是由「在沒有違背法律、傷害他人的前提下,當暫捨棄一切宗教戒條,適度地疏導情慾,以便長養樂心,開放心靈」之一項開始(全部有五次第,詳見拙著《從自我實現到禪定解脫》一二七頁)。特殊性是指對我的見地、為人,具有高度信心的人,則我引導他的方法,主要是側重在「善根」的培養,一旦善根成熟,一言之下,立即可以「似吾無憂無礙」。

問:請問根據一般性的方法去修行的人,能不能在很短的時日內,自覺自悟?

答:如果真能「依教奉行」的話,三、五週以內,至少可以到達修慧(與定心相應的般若慧)的階位,至於能否由修慧邁入無漏慧(初果向或稱見道位)則應視本人主動突破的意願強弱而定。願力強(動機強烈)的人,容易在與我交談之中,獲得重大的啟示,願力弱的人,則較不易有「石破天驚,虛空粉碎」的覺受生起。

問:您所謂的「善根」,能否請您具體地說明其內涵?

答:其實「善根」並不玄,它只是一般做人的道理而已,浮泛地說即是薄貪瞋──對人、事、地、物不容易生起負面的情緒,諸如猜忌、嫉妒、批評、討厭、生氣、不耐煩等,也不會為了保護既得利益(無論是物質的、精神的、財貨或面子、聲望),文非飾過,自欺欺人。具體地說明是:守信重諾、惜情念恩、富同情心、容易原諒別人、善盡自身責任與義務、有節有骨、質直心柔軟、坦白無心機……等。

問:最後請問您在上完了第一堂課之後,有什麼感想?

答:說實在的,我覺得對你們有一點愧疚感。你們人數這麼多,而我們上課的時間又是這麼的有限,一部分同學,想問都沒有充分的時間讓他發問,並且我的回答也無法一一兼顧到每位學員的心情,我感到相當抱歉。希望講義上的敘述,多少可以彌補這個缺憾,同時也在此再次勸請大家──有疑就請直問吧!我當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回答您的問題。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四日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現代人如何學禪》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