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禪為什麼要提倡經驗主義的修行態度


  現代禪所謂的「經驗主義」是什麼?為什麼現代禪特別強調經驗主義呢?我曾為現代禪的經驗主義下一個定義:「對於任何自己尚未能親身檢證的『真理』,一概擱置判斷,寧願承認無知,讓事理處於隱晦不明的狀態,也不願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結論;僅就現量可及的事物和切身有關的苦痛,據實思考、觀察、篤行、談論之。」而之所以讓我自己以及鼓勵他人堅持經驗主義的原則,其原因至少有七項:

  一、佛教的根本教義,諸如「緣起論」「四聖諦」「般若波羅蜜」等思想乃可以徵驗、實證的現實存在,並不需要另託付神話、天啟、聖諭等權威。

  二、佛教的目的是要使人解脫一切的偏見和罣礙,讓每一個人都自成主人,而不隸屬於上帝或任何威權者。在佛教的精神裡原本就帶有求真、求實的特性,且富有自由、開放、批判的學風。我由此樂於向學佛朋友推薦經驗主義。

  三、「佛教之初,本是極為重視經驗、實效和理性的修行團體,然而曾幾何時,它在臺灣幾乎快淪為另一種名稱的婆羅門教。」此乃四年前的感觸。其實不僅臺灣,也不僅是佛教,世界各地隨處可見名稱是宗教,但實質卻是充滿貪婪、機巧、迷信、非理性的「廟店」。多少善良虔誠的宗教徒被披著宗教師外衣的商人所愚弄蠱惑;多少原本頭腦清楚的現代人,一旦信仰宗教之後竟如「邯鄲學步」,連原本的見識和判斷力都一併交給「佛菩薩」及其代言人,並且迷失在光怪陸離、神祕詭譎的神話信仰中。眼見宗教界種種不合理及腐化的事例,使我更相信深富科學精神的經驗主義是檢視客觀事實,公正、公平且頗具效驗的工具。

  四、在〈不安的原因和解脫的原理〉序文中,我曾提到「創教已經兩千五百年,流傳迄今的佛教十分分歧,早在印度原本就有大、小、空、有之諍;傳來中國到唐代宗派迭出,更有八宗並立的情形。大、小、空、有、禪、密、律、淨各有依止的經驗,且一律稱之為『佛法』。這些佛法倘若大致無異,則不會使人困惑。但事實不然,不同部派、不同宗派它們的核心思想和修道次第,存有許多差異,有些差異屬根本性質,並不是『方便』云云所能加以調和和掩蓋,否則歷代各宗派的修行者,也就不會彼此有以對方為破邪對象的情形發生。古來雖有持著圓融立場的大師,卻也沒能釐清誰是誰非,只是另增添一家之言。多少大師面對當時分歧的佛法,尚且無法有效評斷,何況迭經更多時空因緣顯得更分歧複雜的今日佛教?一般學佛的現代人,又要如何去面對呢?」針對此,我以為暫時擱置判斷,不迷信任何一家之言,唯致力理性的思辯和實踐的驗證是解決的良方。

  五、身心之痛和現實的苦楚乃活生生的經驗,除非學佛者只求暫時的撫慰,無意追求現量的解脫,不然當發現光訴諸信仰並不會使人脫離種種矛盾和苦悶,也無法真正解決來自社會、家庭、事業和人際關係上的種種壓力。唯有心向滅境,切實實踐、體會緣起空義才能獲得徹底的解脫。

  六、原始佛教的佛陀亦可謂是經驗論者,關於此點倘若讀者仔細閱讀早期的阿含經,以及考察歷史的佛陀其人的性格和學風將不難發現。
後起的大乘佛教,雖然在緣起論的發揮,以及融出世的涅槃於世俗的作業中,有更勝阿含的地方,同時倘立於人文的立場,大乘亦有較巨較廣的淑世功能;不過大乘由於包容過多的民間信仰,在義學上並有過度且不當的推衍,卻也多少導致素樸的、經驗的、現證解脫的原始阿含學風逐漸從歷史上褪去,亦可謂是美中不足的憾事。宗仰大乘緣起空義而堅持經驗主義的修行態度,正可兼收阿含和大乘的精要。

  七、富寓科學精神、尊重自由思辯、理性知識的經驗主義乃大勢所趨的世界潮流。且不說佛法亦屬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即使標舉佛法是佛陀的創見、出世的大智慧,但宣揚佛法仍宜順應時代理性、人道、自由、民主的精神。苟非如此,不僅易令學佛者陷入動輒得咎、莫知所從的困境,也容易惹世譏嫌為社會有識之士所摒棄。我由此相信堅持經驗主義的立場係契理契機的修行態度。

  除了以上七項理由,尚有另一主因,即為幫助宗教徒認識自己。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且宣揚誠懇、誠實之美德的吧!不過如果允許誠實之德的定義,其內容須包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及「不誇大的敘述自己的經驗」,則據我所知,善良、誠懇的宗教徒確實常見,但誠實的人卻百中難見一二。之所以如此,我覺得是因為沒有堅持經驗主義的緣故。倘宗教徒既存有善良、誠懇之心,復能堅守經驗主義的原則,不僅不判斷未經驗證的事理,也盡量不以肯定式的口吻傳述自己並沒有實際體驗的聖言。如此則起初雖較無法對人談論長篇的大道理,並且也會自覺自己懂得實在很少,但隨著日子的增加,經驗的範圍將不斷地擴大,如實知、如實言的性格也會自然形成,屆時將慢慢認識藏有複雜人性的自己而由誠實的人格邁向成熟。

  經驗主義的修行態度,雖有上述的優點,但我須說明──我從不以為經驗主義是唯一正確或唯一有效的修行態度,古今中外有許多修行到家的成就者,他們甚至不知科學、理性為何物,但仍不妨礙他們親證涅槃。換句話說「門門都是解脫門」,修行人只要能夠掌握緣起無我的精神並恪實實踐,不同的方法其實是殊途同歸的,而經驗主義的可貴處,應該在於它為佛教徒提供另一種可以趨近涅槃的方法,且由於它是契應科學文明、現代社會的新方便吧!

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
(轉載自《現代禪月刊》第34期)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現代人如何學禪》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