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禪修問答

問:什麼叫做「禪」?

答:「禪」就是般若直觀的智慧──現觀萬物本來面目的智慧。「現觀」的意思是:現在、現前、現量,親自觀看到的。並不是憑藉經論的暗示或一切聖者的保證,也不是發自信仰、理解或推測,而是明明白白地接觸到,就如同張開眼睛看到自身手掌一般地清楚——自己故意起疑,都懷疑不起來。「萬物本來面目」是指:事物它們原原本本的樣子。

事事物物雖然各以原本的姿態呈現在世人眼前,但是一般人並沒有看到它(更正確地說是看到而不自覺)。人們看到的只是意識、潛意識所發出的「影像」而已,這些影像包括:昨日的經驗、觀念、見解;明日的理想、抱負、願望,以及為了保護現有的各種心靈層面或物質層面利益而形成的武裝自衛心理……等等。而使人穿透這重疊的「煙霧」,現觀到諸法本來面目的就是禪。

問:學禪對現代人有什麼益處?

答:依《般若心經》來說,便是:「那些明白真理的人,都是因為般若直觀智慧的關係,所以才獲得自在無礙的心境;又因為自在無礙的心境,所以遠離意識、潛意識上一切的矛盾不安、錯覺和偏見,終於到達圓滿人格──佛的境界。」對於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來說,學禪帶給人們的好處,具體地說,可分為四個層次:

一、增進人際關係的和諧融洽──養成坦誠的個性、深化夫妻親子間的緣分,使人具有設身處地的能力,擁有尊重、包容、體諒異己的胸襟。

二、形成一心一境「禪定」的個性──成為一個穩重、堅定、果斷、安詳、鎮靜、理性的現代「勇士」,使人具備守法重諾的精神,堪任難事、果敢受苦;使人在面對沈重的壓力時,仍然能夠進行清晰的思考,仍然有辦法冷靜地去執行及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三、清除意識、潛意識上的成見、偏見──使人擺脫古今中外一切權威的陰影,以及種種不符合事實、莫須有的預設,讓人們的生活充滿情趣、樂趣、活力與創造力。所謂「生活藝術家」,對這個階段的習禪者而言,確實當之無愧。

四、化解意識、潛意識上的激情、衝動、不安與自卑──使人內心上沒有一絲罣礙,沒有一絲緊張,隨遇而安,到處能安;更由於這種「大安心」,使人自然引發一種對人(包括陌生人)、對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沒有絲毫操縱企圖,沒有絲毫輕視念頭的愛心。

問:按照上面所說的四種層次,禪修的成就者,幾乎就是「完美」的人了,我們一般人可能達不到吧?

答:正如路上的車輛一般,假如有寬廣的柏油路,則一時之間便可以登上海拔一千公尺的陽明山;倘若沒有道路,即使是十公尺的峭壁,衝撞百年也無能攀越。我的意思是說:有沒有具備正確、適當的方法,關係到學禪的效果和時間的久暫。如果具備正確的方法,再透過正確的努力,一般常人都可能在短短的三年、三個月,乃至三個星期以內,達到「禪」的最高境界。

其次,學禪的人就好比登山者,「山上」代表智慧與愛心接近圓滿的覺悟者,而「山下」則代表焦慮不安的現代人。學禪的人所要做的是不斷地往上爬,他們每爬高一階,視野就愈加遼闊寬廣,景色也是愈來愈亮麗清新,他們的生活素質、心靈境界也就更提昇一些,他們對身旁周遭的人和所處的社會也會注入更多的關懷。也許一部分的人,在短期間內並無法攀爬到山頂,但是他們向上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具有價值和意義的。

問:學禪的人,最初要具備什麼條件?中間要具備什麼條件?最終又要具備什麼條件呢?

答:最初要有一顆「直爽的心」,和一種「以法為師」的精神。「直心」的人,沒有心機,也不會奉承拍迎,這使他不會常懷心事,對「法」的感應力會靈敏些,同時也較有善知識緣。「以法為師」的精神,則表現在「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執著上。只要有理,雖是三歲小兒之言,自當尊重奉行之;倘若無理,即使是大師之言,亦尊重而不苟同──這使他在探討真理的時候,沒有尊卑貴賤的分別心,對於任何自己尚未真確明白的道理,膽敢存疑,持著保留的態度,而不願急下結論地盲從。對於修禪的人,這點是很重要的。

中間要具備的條件是:一個明眼的善知識不時地給予指導。或者是自己具有深密的反省、思辯能力,再加上一部佛經。明眼的善知識,因為他是過來人,自己親自從矛盾不安的困境,越過重重陷阱、關卡,到達無疑無悔、無憂無怖之境,他的教導,不但可以讓我們避免許多錯誤的嘗試,和似是而非的相似悟境,更可以讓我們直趨無上道,了無葛藤的牽絆。

倘若暫時尚無因緣遇逢良師,或是智慧不足以識辨良師,則應以經論為歸依。經論是一切聖者從宗出教的法語,它可以引導吾人邁向「正覺」之境。唯「經論」甚深極甚深,且當中又有了義、不了義之說,因為光有經論尚不足以引導自己,還要有深密的思辯、反省能力方可。

最終所要具備的條件則是:強大的願力。「願力」是指堅定的毅力和強烈的動機,不說成就禪心乃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事業,就光說像考上「臺大」之一樁小事,若光是在口上說「要」,心裡想「要」,是難以考上的──他必須全力以赴方才考得上。習禪者亦然,對於正知正見的真理,當從骨髓裡頭發出願力,確確實實地去實踐,當改正則改正,當放棄則放棄,當承認則承認,當提起則提起……如此一來,方才具備學禪者最後一項條件。當學禪者具備初、中、後三種條件之時,那麼成就禪心,達成上述四種利益,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問:禪宗究竟,還是淨土宗呢?

答:首先必須說明:禪宗並不等於禪。「禪宗」只是特重禪定、禪悟,並且又是以禪為名的宗派;而「禪」則是現觀諸法因緣生──「空」的智慧,它是佛教一切宗派共同的基礎,佛法中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門統統都有禪。廣義而言,所有的佛弟子都是修禪(般若)的人。

至於,禪宗與淨土宗哪一宗究竟?其實是「理無二,事有別」──就原理與目的言之,是無二無別的;就教學方法與外顯形式言之,則各有千秋,很難論斷孰優孰劣,就如「西瓜好吃還是鳳梨好吃?」「生病吃人參較好還是黃耆?」這是因人而異的,只有相對的意義,毫無真實、固定、絕對的意義。綜而言之,古德所謂「禪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禪是一切聖者共同的基礎,淨土則為一切聖者共同的仰讚),這是十分允當的一句話。

問:如果大小顯密都是平等的,為什麼有些善知識會強調《雜阿含》最究竟?或主張唯密教最究竟、唯淨土宗最究竟呢?並且他們也都有各自的經論為依據。

答:有四項理由,讓吾人可以接受他們的看法:

一、就其自身的宗派,及所依據的經論,確實是究竟的,確實可以引導眾生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是故說自身最究竟無咎。

二、分別心重的初學眾生,樂「最高」、喜「第一」,為度眾生故說此宗、此經最究竟無咎,此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也。

三、「佛海一味」——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說此宗最究竟,等同說一切皆究竟;說此經最了義,等同說一切經皆了義,故無咎。

四、經論的結集者也好,宗派的大成就者也好,往往有各自的本願和師承,因地的宏願與師命的付囑,並不因自己證入平等性海之後,便將之捨棄忘卻。雖然「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但是「為償多劫願,更是浩蕩赴前程」,為了償還因地的悲願和履行為人徒弟的職責,專弘一宗一派、一經一論,此乃無咎之四也。

問:「禪無古今」不是嗎?為何會有「現代禪」之名呢?

答:是的!禪的確沒有古今之分,非但沒有古今之分,並且也不會有地域之別。任何不同時代、國度的佛弟子,只要他所體驗到的果真是緣起——無生的話,則必然是一模一樣的。

雖然無生不會有兩樣,但由於各個佛弟子契入「無生」淺深、久暫的不同,或知性上的現觀無生,身證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或情意上的現觀無生,身證三果向、三果、四果向……除此之外,也因為悟道前所習、專攻、性格傾向的不同,再加上面臨的文化、環境和施教對象的不同,所以開展的風格與說法方便也就各自不同了——這時吾人不妨權說「這是阿含佛法,那是大乘佛法」「此是如來禪,彼是祖師禪」……名稱雖有不同,但「禪心」是不會有兩種的(更正確地說,連一種也沒有,怎說有兩種)。

問:現代禪有什麼特色呢?

答:其實「禪」就是禪,並沒有古代、現代之分,之所以有「現代禪」之名,乃是權說的假名(如上所說)。這是因為近兩百年以來,人類的文化變化得實在太厲害了,如果說這兩百年中世界上大部分國度,其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幅度,遠比以前的兩千年還要大,應該也不是誇大其詞的說法吧!為了適應變遷劇烈迅速的現代社會,為了接引夾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掙扎的現代人,故說「現代禪」。其實,現代禪並沒有什麼特色,有的只是強調而已,它強調兩件事:

一、無論從社會、經濟、政治變遷的立場來看,我們認為現代化的建設,在世界各地都匯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若想興盛,必須能夠跟整個世界的脈搏一起跳動。如果說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是充滿著豐富的理性、民主、平權、人道、自由色彩,則佛教團體以及佛教徒最好也能夠具備這些精神和修養。換句話說,格外重視理性、民主、平權、人道性格的培養,正是現代禪所強調的第一件事。

二、培養理性、民主、平權、人道的性格,不僅為了「與世間同步,與社會同流」,更因為它乃是邁向「成佛之道」穩固又切要的基礎。學禪的人,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一定要通過此種涵養,方才有辦法到達徹底覺悟之境,但是至少可以確定,具有理性、民主、平權、人道精神及性格的人,在修禪的歷程中,走入歧途、盲修瞎煉的機率會較少,並且一旦進入修習禪定的階段時,必然容易與定心相應,繼之進而修習般若慧也就易得力了。肯定理性、民主、平權、人道的性格可以幫助學佛人體驗禪心,則是現代禪所強調的第二件事。

問:理性、民主、平權、人道的觀念,不正是現代人老生常談的話題嗎?何必再加以強調呢?

答:是的!理性、民主等觀念,確實是現代人常談的話題,不過那也僅是「觀念」和「話題」而已。由「觀念」轉變為「性格」,從常識性的「話題」,落實到成為「生活的基調」,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反省、懺悔、改進,再反省、再懺悔、再改進的歷程,方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現代人」。遺憾的是,一般人在踏入佛門之後,幾乎很少回過頭來再充實這方面的修養。其次,即使是身為知識分子的教授、學者、專家,也有許多人僅僅是在課堂上或所專攻的學術園地上,表現出科學、理性、民主、平權的素養,一旦回到家居生活,面對自己的信仰、感情、喜怒時,能夠貫徹科學、理性、民主立場的人,似乎也不太多。這無怪乎世界上到處可以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一個素隱行怪的「大德」,身旁竟會有許多知識分子包圍著。其實,上述「現代人」的那些特質,絕對有助於禪修,對「禪定」與「般若」抱有真切熱心的現代佛教徒,最好給予高度的重視才好。

一九八九年六月一日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現代人如何學禪》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