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禪善巧七階


  修行本來是很容易的,只要方法正確、因果相應,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沒辦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那一定是在某個地方有問題:不是觀念有問題,就是修行的方法不夠善巧。

  例如,一瓢的奶粉,將它倒入一個臉盆裡面,你若一整盆水都喝下去,則一瓢奶粉的營養成分不增不減全都被你吸收到了,但問題是,你平白吃了許多水,同時浪費很多時間。佛法中類似這種情形的,就是我所謂的不善巧的學習,他要經過很漫長的過程,才能把握到整個的佛法。反之,如果有人能善巧的分別什麼是佛法的真精神,什麼是佛法的方便,什麼是佛法的本意,什麼是佛法的形式,能將它分清的話,就能去蕪存菁,直探本真,這樣,一個人若要修行,從因地到果地這條路就不用花費很長的時間。

  修禪在今日,最主要是要捕捉哪幾點?要如何下手?對我所說的如果有信心的話,並按照這個方向去修學,很快就會法喜充滿;如果你們信心不足,那就要趕快問,我們先透過辯論、討論找出問題癥結所在,然後才按照鋪陳下來的真理、正理去實踐。

  我們所要下手的,大概可分為七點;我們先不談到怎樣明心見性,怎樣體現本地風光,因為那完全要看你這七件事做得好不好,如果這七件事情做得好的話,有二種情形:第一種是自己開悟,第二種是會很有善知識的因緣。

  在這世間上,俗語說:「天公疼憨人」「皇天無親,唯德是哺」,天沒有親戚,誰有德性,則上天就會特別照顧他。一個修行人也是這樣的——沒有親戚,誰有善根,善知識就絕不會錯過他的。我認為在當今的臺灣,善知識應該很多,問題是,當善知識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不一定認得他。《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其實將「如來」二字改為「禪師」,就是「不可以身相見禪師,若人以身相見禪師,是人行邪道,不能見禪師。」這要明白!底下所要敘述的七件事情,如果去實踐,不是自己開悟,就是有善知識因緣—— 一定會碰到善知識,並且他一點你就破;要不要讓你開悟,是完全掌握在善知識是否願意告訴你修行的口訣。如果諸法的實相是渺遠不可知的,可能別人就無法為你直指,而如果實相是眼前的事實,就善知識而言,應該有為你指出的能力。所以我說現代人適合修禪,切莫妄自菲薄!

一、要堅定地站在開放心靈的立場

  也就是開放心靈,不要拘束,只要沒有妨礙別人,沒有違背法律,不要太拘謹,好好地去發揮自己種種的興趣,乃至各種欲望。只要沒有違背法律、沒有傷害別人,在這個前提之下,儘管發揮下去,這一點非常重要!我所說的,如果不明白可以問。這七個道次第要很緊密地抓住,如果去實踐,很快就可以把握到修禪的要領;如果不能的話,左三圈和右三圈,就要很多年——要三大阿僧祇劫,這是第一點。由於已進入第四堂課,我們會加快腳步將整個現代禪道次第交代完。重複第一點,就是好好地開放心靈,沒有違背法律、沒有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有什麼情慾或欲望、興趣,儘管發揮!要勇敢一點!不要怕!要整個人跳下去!

二、要堅定地站在民主的立場

  要尊重別人、包容異己——我們雖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尊重他、包容他——這是民主的精神,這些馬上就要在生活中實踐,我說的完全是在生活中實踐的。

三、要堅定地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

  什麼是人道?什麼是人文?就是要有豐富的人倫思想。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因為自己要修行而妨礙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想修禪的每一個人,都要在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中去好好實踐,在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中去修。對出家的修行,我們尊重它,也樂觀其成,但是要明白,時代不同了,無論就修行的立場,或是整個時代的背景,我們都應該好好地發揚在家的佛教;特別是菩薩為了度眾生,要「萬事與人同」,要「同事」──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要盡量和別人一樣,這樣一來自己可以好好履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就算修行不是很成功,但起碼善盡了做人的責任,撇開學佛不談,至少在做人上是及格的。總之,不要成佛都沒關係,但旁邊的人一定要照顧好!不要因為修行而虧欠自己的職責和義務,這是人道的精神。

四、要堅定地站在慈悲的立場

  要慈悲,要有愛心,要能原諒、體諒別人,明白每個人都有苦衷。假如有一個人看你不順眼,不是他自己要看你不順眼,他如果不是因為自卑,或是欠缺安全感,他也不會故意找你麻煩。他之所以這樣對待你,一定是有原因,他是身不由己。吳樂天「講古」說:「吳樂天講古是有苦衷的!」(臺語)光聽他說那句話,就宛如全世界、全社會對我訴說:「李元松,我有苦衷!」一樣。我們要體諒別人的苦衷,原諒別人、同情別人,這比剛才的尊重,包容又更進一步了。包容、尊重是一回事,而要體諒、原諒、支援、鼓勵則更難。有人念佛,我們要盡量鼓勵他念佛,若有人信仰某一種宗教,除非我們有能力導引他信仰你認為更好的宗教,不然就應該鼓勵他們走原來的路,不要我執、法執很重的說:「你那是邪教,趕快來信仰我們的教派。」別人在汪洋中,沒有船可搭,只有一條獨木可抱,除非你有船可讓他們搭,不然怎麼忍心教別人放棄獨木呢?這樣不是很殘忍嗎?因此要堅定地站在關懷、體諒、同情、安慰、支持的立場。

五、要堅定地站在重視人情義理的立場

  佛不學沒關係,其實現在對我而言,佛法真理早就忘了!眼前剩下來的只是人情義理而已。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孟子說什麼是聖人?聖人就是「人倫之至也」!人情義理做得很好的人。天下沒有一個不講人情義理的菩薩,什麼是菩薩?菩薩是覺悟而且有感情的動物。我們一定要重視人情義理,要重感情,要念別人的恩,要有節有骨!為了真理要放棄既得利益,要坦白,在真理面前不能再為了保護自尊,而死不承認。要守信重諾,不要輕易地批評朋友,不要輕易地答應別人,如果答應別人就要做到。將人情義理做好,不要隨隨便便的;做人做得好,不學佛都無所謂,在我今日看來認為做人比較重要。因此要堅定地站在重視人情義理的立場,這是包括在善根的範圍裡的。

  再接下來的兩點,可以說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兩個環節。

六、要堅定地活在穩重、清醒中,永遠活在眼前

  做任何事,不是口說而已,當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除了嘴說之外,其至我們的皮膚、血液也統統在講同樣的話。每做一件事時,人要整個生命都在那裡!不是口說心想而已,要整個人全部投入,假如連這種氣勢都無法形成,怎麼有辦法成為法門龍象、佛祖剛骨呢?一定要很清醒地活在眼前,不管什麼時侯都經常活在眼前,活在沒有明天的世界。武士只為了忠君報國,尚且有賭命的氣魄和決心一死的勇氣,修行人怎麼可以怕怕的?這樣怎麼能夠荷擔如來家業?怎麼能夠成為法門龍象呢?這並不是教你去死,而是人要活得莊嚴!要活得清醒!

七、要堅定地站立在經驗主義的立場

  不要相信佛說,不要相信菩薩說,而要相信自己所親證的。佛說、菩薩說要尊重他們,不要盲信;只有當自己確實已明白和瞭解,才可斷定或下結論,否則在過程中會產生很多茫然不知所從的情形。如果不堅定地站在經驗主義的立場,不相信自己的親證,可能會帶給你一些方便,但是迎面而來的痛苦和矛盾會更多。我說過,假如有十種信仰,如果是採取經驗的立場,則別人姑妄說之,自己姑妄聽之,只是採取「據聞、據說、聽說」的立場;如果只是信仰,卻以親證的口氣告訴自己和別人,這會如何呢?不錯,你儘可說你懂什麼真理,可是面對另外九種說法,你該怎麼辦?既然對於第一種信仰是以迷信的態度來接受它,那麼其他的九種就可想而知了。又如果這十種信仰之中有互相衝突的地方,你豈不是一輩子永遠在矛盾之中?光處理這些都處理不完了,怎麼有辦法修行?而採取親證的立場,固然初步比較不會談論什麼大道理,但是因沒有聖解玄辯的干擾,不會「依他聖解,塞自悟門」,因此經驗範圍會不斷地擴大,經驗也會不斷地增加。由於沒有自以為是的真理在心中,則可以不斷地發展自己的經驗與親證。唯其從因地就能形成一種從宗出教的個性,所以便能如實見、如實言、如實行。因此要好好堅定地站在經驗主義的立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三分的親證,用三分親證的口氣告訴別人,有十分親證就用十分的口氣告訴別人;不要只有三分的親證而說出十分的話,這樣是自欺欺人。

  今天撇開佛法不談,一個人只要做好這七點,即使不開悟,也可以過一個堅定、充實、幸福、和諧的人生,不但有利於自己,也可造福家庭、社會。

  千里行路,一步到家。這道次第開展的七個方法,其實只是一件事——全力邁向解脫!

講於一九八九年四月一日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現代人如何學禪》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