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 後

日本有位念佛已證得三昧的人說:
「其實自己是地獄種子,潛藏在內心的邪念太多太多了。」
這個人是真悟道的人。他所說的不是謙遜之言。


  1. 每個人都潛伏五十億人類的本性,乃至埋藏所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一切眾生的業力在心中。開悟的人深見及此,故發願:自心無邊眾生誓願度、自心煩惱無盡誓願斷。


  2. 真正的修行,既沒有人也沒有法,完全不可言說,只是融入其中而已。


  3. 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幾歲了,還緊蹙眉頭念念念無生;我們怎麼可以輕易放下工夫,散誕逍遙去呢?


  4. 修習禪定的人,由於在定中深觀到業力的強大,在業力的推動下,人類往往力不從心、身不得已,所以他憐憫人類,不苛責有情。


  5. 不要以為身體健康才是人生常態,由根境識和合而呈現的一切境相,都是虛偽不實,如夢、如幻、苦、空、無常、不一定、暫時、可變的。現觀空性的人,即使身患重病,也不會被緣生緣滅的幻相所欺騙。他一如健康的時候一樣,心住大明覺,不搖不動、無憂無怖。


  6. 佛陀的教誨:「比丘唯行二事,法談與聖默然。」法談是擇法、論法、說法;聖默然則是屏息攀緣、沈默內觀,除非為行菩薩道,示現同事、愛語、利行、布施之身。凡未能信守佛陀這一教誨者,必非真正的修行人。


  7. 學道容易悟道難,
    悟道容易修道難,
    修道容易解脫難,
    解脫容易成佛難。


  8. 沒有雜念的修行人,所到之處都是宇宙、都是一心,他幾乎忘了言辭,只是融入其間。


  9. 悟見已經堅固的人,可內省自問:半夜強盜突然闖進家中、登山碰到黑熊、等一下就要永眠人間……,這等等的苦厄之境,如果是自己遭遇到的話會怎麼樣?冷靜處之者,定力不錯;心念無起無滅一如往昔者,可能解脫。


  10. 「視毀譽如無物」「不理他人是非」說來容易做來難。絕大多數命喪禪門庭下者,多屬對毀譽存有迎拒之心,或心有是非的人。


  11. 經善知識的扞捶而開悟者,除非先前已具備出離心,並於悟後更深入修習禪定,不然開悟將流於解悟而已。


  12. 是自己貪瞋重,所以才會看別人不順眼、看環境不順心。應反省改進的是自己,而不是指責他人或換另一個環境——這樣的修行才是正確、踏實的。


  13. 從「零」到「一」是絕無理由的,人類都是活在絕無理由——大無明的世界。雖然有很多道理被人歌頌、討論著,但事實上都是從零到一、從一到二、復由二引生三、四、五、六、七……,一切討論的基礎都是憑空杜撰、忽而生起、絕無理由的!
    經上所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無苦集滅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統統都是在描述不可說——「零」的心境(經驗)。
    人們因為不守「本分」——零,從而無端、衝動的生起一念,於是才有種種戲論。


  14. 一個善於修禪的人,當他從老師那裡獲得有關修行的口訣時,他就打坐思惟觀察,務使新的資訊溶解於原本的人格體之中;而當他要為他人破疑解惑的時候,也是從那個人格體出發——前者叫做「藉教悟宗」,後者稱為「從宗出教」。


  15. 生命之流無始無終,因緣和合雖有「死亡」現象的呈現——但不是斷滅,唯是形態的不同。對緣起有洞見的人,明白輪迴的原理,他隨時隨地保持正念分明,讓自己恆常處在單純、清淨的世界裡。


  16. 武漢歸元寺的石柱上,刻有這樣的禪偈:
    見了便做 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 生生還是無生
    當我看到這首偈頌時,感到無限親切,宛若他鄉遇故舊,又如久居深山,忽聞跫音。


  17. 儘管志求解脫的人,可以一切不理不睬地深入只管打坐,然而只要他碰到徬徨在禪門之外的人,和聽到吶喊、掙扎於痛苦的人愈多的話,則他必然也會和大修行者一樣,發願志求一切智,誓為福慧兩足的人天師。


  18. 略得悟境之後,要緊的是援引悟境於苦樂順逆的現實生活中,藉境練心、藉境驗心,不然悟境將退轉為愉快的回憶和空談玄辯而已。


  19. 古人言:「開口神氣散,舌動是非生。」悟境還沒堅固的人,最好慎言、寡言,不然不僅神氣消散,連悟境也容易退失。


  20. 日本有位念佛已證得三昧的人說:「其實自己是地獄種子,潛藏在內心的邪念太多太多了。」這個人是真悟道的人,他所說的不是謙遜之言。


  21. 精進的修行人,二六時中一切時地歷歷分明、念念無生,沒有閒工夫理睬是非。開口指責他人,生命又少了半分鐘;著文辯解,又更接近死亡。何必呢?輪迴可怖、身命危脆,繼續默默與天言、默默與天行才是正道。


  22. 禪的修行除非到達真知灼見的悟境,並長期融悟境於苦樂順逆的生活中,不然面臨恐怖之境或臨終之時,會信心動搖,再度生起狐疑,屆時懷念上師,慚愧懺悔已經來不及了。
    習禪行人應再三戒慎警惕斯言!


  23.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如果說我是具格的禪師,那是因為在過去我不曉得自我懺悔過多少次。每個人都可能犯錯,但要緊的是發願: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願我從今天起再度重生!


  24. 「現觀緣起空寂性」是說:不依信仰、不依他人言,於眼前親切地明見色、受、想、行、識,這緣生的五蘊宛如夢幻空花!


  25. 無漏定和有漏定的明顯差別,在入定之前和出定之後。無漏的禪定,入定之前已洞悉緣起無我,出定之後,也不會復生顛倒夢想;一般的禪定則在入定之前未得知見清淨,出定之後也不明五蘊無我。至於兩者正在定中的差別,唯在前者沒有前置的目標,而且於定之當體不愛、不取、不執、不住而已。


  26. 倘若真的相信佛說
    深心畏懼三世輪迴
    那麼何不活在眼前
    勤觀五蘊非我
    果真心存菩提悲願
    那麼何不躍入紅塵
    在善盡職責當中
    完成佛道
    遭受屈辱都能忍辱
    為什麼會批評他人
    連地獄的眾生都要度了
    為什麼不能原諒世人
    既已確定這是解脫的道路
    就不要再對世間依戀不捨
    人生所剩無幾
    願你趕緊修行


  27. 人生有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雖然不喜歡,但必須接受;雖然會痛苦,唯有忍耐。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無奈和痛苦,能夠坦然接受,不起一念,忍耐到底,至死方休,此乃悟後起修者的行履。


  28. 過度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者,我執重;凡事必恭必敬、中規中矩者,法執深。若真菩薩行者,唯見因緣不見你我,任運浮沈、乘風而行。


  29. 解悟只是頭腦瞭解涅槃而已,證悟則是發自內心的感觸,並能援引涅槃的境界於生活中。而當他運用語言、文字說明涅槃的時候,是以現量的涅槃經驗為其背景的。


  30. 讀經不只是看經文而已,更要去體會經典集結者的心情。倘有能力,則可一邊閱讀一邊冥想,嘗試著和經論的作者辯論。


  31. 改變一個錯誤的行為,不若改變一個錯誤的觀念;改變一個錯誤的觀念,不若改變一個錯誤的心態。透過扭轉心態以到達清淨三業的境地,乃現代禪頓修的方法之一。


  32. 只管打坐的靜坐次第有四:
    一、閉目,念頭起伏,心無迎拒。
    二、閉目,念頭不起,只管打坐。
    三、閉目,念頭不起,作正思惟。
    四、閉目,念頭不起,攀緣止息。


  33. 「禪」就是般若直觀的智慧——現觀萬物本來面目的智慧。「現觀」的意思是:現在、現前、現量親自觀看到的,並不是憑藉經論的暗示或一切聖者的保證;也不是發自信仰、理解或推測,而是明明白白地接觸到,就如同張開眼睛看到自身手掌一般地清楚——自己故意起疑,都懷疑不起來。


  34. 流水無間三昧,內無一切心,外無一切事,靜態的表現是坐斷乾坤,心如木石,動態的表現則是殺活自在,變化莫測。


  35. 如果你曾經看過在黑暗中掙扎的人,你不會輕易批評眾生;如果你曾經看過許多在痛苦中呼嚎的人,你就不會以自己的開悟解脫為足。


  36. 現代禪所謂的「密」,是指「密行」——不求人知,默默與天行。


  37. 悟前論見地
    悟後貴行履
    世俗之中尚且有重義輕利、死守善道的仁心志士,豈可身入禪門,反倒沒有仁心俠骨?除非停頓在口說般若的階段,不然深信深解緣生如幻的人,必能勇健地實踐六度波羅蜜,至死方休。


  38. 應行又能行卻未行,應斷又能斷卻未斷,
    則當於一盞茶之時間內自行懺悔,
    真心懺悔可使業障清淨、身心輕安;
    隨後令心住於不放逸,恆常行所應行,斷所能斷,
    則能迅速獲得四種無畏德——
    無畏非人、無畏大眾、無畏窮苦、無畏死亡。


  39. 今天不做的事,明日不會自動完成。想想不斷重演的不安與迷惑,想想進入宗教界所為何事?再想想身旁周遭那麼多跟自己有著相同命運,卻仍在黑暗的摸索中前進、繼續在痛苦邊緣掙扎的人們,無論是為己或是為人,都應該鼓起大氣魄,努力修行──於行住坐臥中,傾全力活在眼前一瞬。


  40. 我的體驗跟如來一樣嗎?
    我的體驗跟如來不一樣嗎?
    其實我也不曉得。我只是痛徹深感人類的醜陋、渺小、傲慢、無知,並對世間生起強烈的厭離心,從而對人生的一切際遇不在意、無所謂,將自己的身心交給因緣,讓它自然去運轉,不知不覺地竟然忘了一切。


  41. 瞋一樣東西就多一個苦,少一項攀緣就少一項業。


  42. 平常就要學習捨念和斷念,不然臨終的時候,稍有放不下就要輪迴。


  43. 學禪的人,常說要放下一切執著,這是沒錯,不過應留意:一切是包括名聞利養、毀譽稱譏——尤其重要的是要去實踐。


  44. 認得自己之後,護持本心如眼目:如癡、如醉、如聾、如啞,既不知大小顯密,也不知定亂迷悟,只是活在永遠的一瞬——倘能如此,始是真參實修的禪人。


  45. 修行不要怕無法解脫自在,而應怕偷心識神死不了。
    三五天、三五個月,乃至三五年好好做一個木人癡漢,不怕不會解脫。


  46. 精進的修行就好像石頭丟入水中,沒有到底之前,分分秒秒沒有剎那的光陰停滯。如果沒有過三五年精進修行的生活,不太容易證得正果。


  47. 真正悟道的人,其實並沒有看到什麼。如果有的話,頂多是看到自己原來還有這麼多貪瞋——於是咬緊牙根,痛切捨貪、棄瞋。


  48. 佛法有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以及依智不依識。前三者屬見地要領,後者屬行持要領。所謂依智不依識,是教佛弟子要依般若無分別智生活,不要依靠分別意識;分別意識禪宗稱「識神」,凡修行尚以識神為主,則輪迴還有份。


  49. 「身口意業勿造惡,勿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十大弟子傳》裡面這首偈頌,從十年前就影響我到今天。


  50. 學習不執著的人,從不貪吃貪睡開始。一個人如果很在意感官的享樂,就不會想去修禪定,沒有禪定就沒辦法學得不執著的禪心。


  51. 開悟之後,碰到高興的事,閉目打坐;碰到不如意的事,閉目打坐;別人瞭解自己,閉目打坐;別人誤會自己,也閉目打坐;這樣的人是即將證入解脫的徵兆。


  52. 修道位的行人,傻傻的吃、傻傻的做,懸於眼前的要務只是觀照空性;悟見不穩、不解空義的凡夫,則是斤斤計較是非對錯,無暇修觀修止。


  53. 「轉山河歸自己」,生起我即大日如來的氣魄,行者容易觸及;但「轉自己歸山河」,脫落身心,消融於自然無言之中,又有幾人臻至呢?


  54. 現代禪的只管打坐,是以現觀緣起空寂性的涅槃智為基礎的打坐法。先前由於深刻感觸諸法無我的緣故,對一切定亂迷悟、苦樂生死不在乎、不計較、不理睬;繼之,則因悲願的關係,在無所著、無所住之中,奮身迎上展現莊嚴雄健的身姿。


  55. 一切事物的意義都是相對的,而一切相對的意義必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為存在的基底;從一個前後際斷,活在眼前一念者的眼中看出,一切意義都是虛幻不實的,一切存在也都是虛幻不實的。他活在一種不可思量、不可卜度、不可臆測、不可言說、沒有造作的世界中。


  56. 想要度眾生、想要去幫忙別人、想把事情做好都算是一種執著。沒有執著的人凡事隨緣,而隨緣的行事作務是自然的,甚至忘了它的存在。


  57. 已經識得路頭的開悟者,重要的是趕緊去用工夫,不要再思惟卜度、穿鑿附會了。思惟卜度、穿鑿附會的結果,不是合乎道理,就是不合乎道理兩種。合乎道理不離識神;不合乎道理則是邪知,均有礙禪心。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入禪之門》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