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現代化與社會參與


  一九九年佛光山國際學術會議十二月底在高雄舉行,來自台灣及世界各地的學者們齊聚一堂,圍繞著「現代佛教」這個主題進行各方面的討論。在對這一主題進行多方面討論的同時,相信對於與會者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衝擊和引起的一些省思。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居士在〈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嘗試與挫折〉一文中指出,近代中國佛教的處境是以明、清兩朝實行「隔離民眾與僧尼的政策」為背景的。它激化了中國佛教山林化、鬼神化的傾向,使人們加深了佛教無益於現世的印象,也剷絕了佛教普入世間、覺悟世間的雄健精神,使佛教陷入封閉、保守、落後的格局而不自知。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與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無不是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而做的努力。

  誠如陳居士所說,在佛教呼應現代化需求的努力中,「不論紮根或是開拓的工作,皆非一二佛門龍象可竟全功,必須有許多兼通佛法與世法的人才、機構,長期累積,才能看出成績。」

  在方法上,陳居士在口頭報告中說,佛法參與現代社會的開始,是與現代社會對話,關心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問題。會後,陳居士又對筆者說,其實有一個更快的方法,那就是在參與社會的當中,直接提升佛教的現代化程度。陳居士的觀察無疑是深具啟發性的。陳居士的論文中說:「如果要探究民國時代的佛教現代化歷程,恐怕也只能環繞著太虛法師的志業來談。」而我們不要忘記,太虛大師早年與革命黨人的交往和他參與革命活動的經驗,或許就是他如此具備現代化精神的源頭。昭慧法師也告訴筆者,她在參與「救援馬曉濱」的活動中,更深入的瞭解了社會,改變了她在「馬赫俊神父事件」中的保守態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印順導師也說,即於世間而覺悟世間乃是佛陀出世的本懷。改變由於歷史的扭曲而造成的佛教之封閉、落後、保守,正應從普入社會開始。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就可以瞭解為什麼印順導師在〈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一文中開宗明義就說:「復興中國佛教,說起來千頭萬緒,然我們始終以為:應該著重於青年的佛教、知識界的佛教、在家的佛教。……在這三點中,在家的佛教更為重要。」因為在家學佛者從來就是參與社會而追求解脫的,在家佛教的興盛對佛教的現代化有著強力的促進作用。更進一步說,誠如李元松老師所言:「如果佛教不能指導世人在七情六慾之中、在士農工商之中體驗佛法,那麼我不認為那是究竟、了義的佛教。」「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的佛法也必須是普入社會各階層的—當然,出家也是社會各階層中的一個階層,也是應當受到肯定與重視的。

(本文原發表於《現代禪月刊》第14期〈社論〉1991年1月1日)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繼承與批判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