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思──為什麼我們要提倡現代禪

王瑪麗

(編者按)王瑪麗,台南市人,1952年出生於佛化家庭,自幼接觸佛教,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長期從事心理輔導工作,任職台北市立中山女高輔導室,後辦理提前退休,專心修習止觀,目前擔任現代禪教團文膽。〈又,文中所稱「學長」係指信佛人〉

話說現代禪之諍

  人,假若能夠細心的體會,就會明瞭人類的言語溝通是多麼地充滿限制,它無法將個人的內在經驗作如實的傳達。隨著人們所選擇的語言,我們的思想、感受就被加上框架,而且被這樣的框架所侷限!而每一個傾聽話語、閱讀文章的人,也都用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背景來理解週遭的世界。於是同樣一個故事,一段語言,落到千百人心中,可能產生千百樣的理解。但是你可曾想過,您的理解只是代表您個人主觀經驗的反映,而我的言談,也只是我個人內在經驗片面的表達?假若您很當真地在您的理解內涵以及我的內在經驗之間輕易地畫上了等號,這種對他人經驗的捕捉往往會是相當不如實的。

  事實上,這種語言表達以及理解之間的隔閡,一直是存在於人類的普遍性問題。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人類的意識在捕捉外在經驗時,有一種選擇性的過濾作用,我們經常自然地選擇或偏袒對個人有意義或者為個人過去生活背景所熟知的經驗,而忽略甚至排斥與過去生活背景不相容的意識經驗,因而造成許多認知扭曲的現象。比如說戀愛中的人,總是不自覺地感受到許多情人的優點,卻對於他們的缺憾視若無睹;而對於一個令我們心懷不悅之人,在我們的意識經驗中難免不自覺地誇張他們的缺陷而忽略他們的善良美好。於是,我們在心中勾勒出對他人的一個牢不可破的概念,這個概念就知覺者個人內在的感受而言絕對是非常真實的,但就被知覺者而言,可能卻是一種遙遠的、與個人實情毫不相及的描述。又如佛陀在世時說法萬卷,開展了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經過數千年佛教界先進的詮釋、闡發與再創,其中已歷經諸多的轉折;如今即使佛陀再世,對於流傳至今的諸多佛學論著未必給予等質的評價。我們甚至相信方便智圓滿具足的佛陀,假若生在二十世紀末期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以他圓融之智慧,豈可能以數千年前順應當時社會的理念來教化當今之人?因此,擷取一段佛說的經文或先賢的論著來作為論諍的依據,是否能如實反映佛陀的智慧,其中亦不乏值得商榷之處。

  看到近幾期佛教新聞雜誌有關的現代禪之諍,令我深深感受到這樣的遺憾!我很懷疑當這些護法人士批評現代禪時,是否徹底掌握了現代禪的主要理念?當他們引經據論對現代禪加以討伐時,他們所引用的經論是否確為佛陀思想的精髓?當他們以自己所認定的佛法抨擊現代禪時,有否可能犯上以佛法之一端擊其另一端的謬誤?現代禪是否如其所說運用佛語而不依佛義?在這個變遷迅速的世界中,現代禪這種與社會脈搏一起跳動之禪法在當今社會有否存在的價值?甚至,我以為最為核心最為迫切的一個問題是:流傳數千年的佛法是否需要甚且應如何因應時代而尋求一種新的開展與整合? 

現代禪對當今社會的意義

  首先,我想針對現代禪的特色,從七個層面來探討其對當今社會的意義。

一、重視經驗主義、落實修行根基,並令人如實觀照世界

  現代禪教導人修行是以自為光,堅定地站在經驗主義的立場。這種經驗主義的立場,事實上是與理性的信仰態度、科學的觀察精神相呼應。 

  採取經驗主義立場的作用在於對修行的進展不先存預設,而讓自己從實際的生活經驗中體察其效益;一個非經驗主義者對於尚未驗證之事即加以認定,可能會造成自己信仰以及體驗之內容間有相當的分歧存在,自己之所獲得往往流於空泛的概念,對生活之轉變未必能看到實際的效果,比如說部分佛教徒對於佛陀的信仰已經轉變成祈福式的宗教崇拜,就是一個信仰重於經驗的例證,他們相信透過禮佛念佛的方式可以在現實生活上得到佛陀的庇護,甚至祈求佛陀在現世生活的抉擇中指點迷津;雖然我不否認這種信仰對人的意義,有時它確實讓人在迷失之時有所依附,但可能也因而成為許多人生活痛苦的來源;習慣了依附的方式,人可以不再努力地去發展自己的理性判斷及抉擇能力,但當你的祈福未能真正減輕生活上的痛苦時,人的內心可能造成更多的迷惑與混亂。採取經驗主義的立場,對於未能親自經驗或驗證之事暫時存而不論,不加臆測。而對於自己驗證、肯定之事則繼續深化,於是整個修行的體驗建立在非常紮實的基礎之上,從嘗試→驗證→修行→驗證,這樣一路下去,修行的進展自然一日千里。

  此外,在生活中採取經驗主義的立場也是一種相當健康有效的生活途徑。人的內在痛苦以及人際間的糾結往往由於人心內在的預設或想像所致,比如說當我們猜測周遭兩位朋友的耳語可能是在道己之短時,心中必會生起相當的不悅,這種內心的不悅其實是憑空生起的,假若抱持經驗主義的立場面對生活,養成如實看、如實聽、如實說的心態,對於未能親眼看見、親耳聽到之事絕不憑空杜撰,那麼自然能如實地觀照世界,不在如如的世界中有所增添,這樣的生活就能純粹而不混雜,可以減少許多無謂的困擾。

二、重視禪定個性的鍛鍊,強化個人的意志力與生命力

  佛教一向重視禪定,但佛教徒對禪定的修持有時卻難以找到得力的下手處;一般國內佛教徒,多半透過持經、念佛、打坐等方式修習禪定,但每日坐在案前持經的時間有限,打坐時間過長又需忍受雙腿酸麻之苦,於是禪定的鍛鍊往往流於片斷;念佛法門在行住坐臥之時皆可持續,不失為修持禪定的佳徑,但感到周圍學佛的朋友,有時難免太重視每日念佛號的數量,匆匆催趕,而忽略了念佛時一心繫念的重要性,使得念佛也難免流於浮面,對於禪定的修習無法深入。

  現代禪也非常重視禪定,並且認為禪定是體驗涅槃不可或缺的法門。修習禪定下手處甚多,舉不勝舉,這些方法之目標雖同,其著力點卻各有不同,讓人從不同的角度體會禪定的奧秘,尤其多數方法不僅於靜中可行,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操持家務之時,亦可隨分修持,於是禪定個性較易深化於日常生活之中,於二六時綿綿密密而不間斷。

  此外,現代禪的禪修強調禪定的品質,不主張一開始練習打坐即與自己的耐力抗爭,因而重視三分鐘禪定,且不拘於結跏趺坐之姿勢,讓人先從短短的時間內體會到禪定的愉悅安寧,然後自然更有心契入;這種自發性的成長,免除了傳統禪坐方式帶給人的心理掙扎。根據我的接觸,有些過去完全無法忍受打坐的朋友,進入現代禪之後,數月之內就能於結跏趺坐之中深深體會禪悅,並視之為無法取而代之的生活樂趣,這與現代禪採用彈性的方法引人趣入不無關係。

  事實上,禪定的修練並非宗教行持者所獨重。近年來,關心現代禪人壓力調適之心理學家無不鼓勵世人每日以數分鐘的禪定或放鬆訓練來鬆弛自身;而以我十多年的學生輔導經驗,體認到個人內在認知與外在行為的不一是許多人的問題根源;往往人的腦子裡知道自己應該理性,應該把握時間用功讀書,應該在衝突之中好好溝通,但在處理日常生活之時,碰到情況就表現得極不理性。讀書時心思混亂,蹉跎光陰,於人際衝突之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弄得自己痛苦不堪,但依然無法自拔。持續的禪定訓練使人心靈的內在穩定度增加,生命力與意志力也自然源源不絕。因此,以現代禪開展出來之不重形式的禪定修持方式,動靜兼顧,且能於日常生活綿密地修持,對於忙亂的現代人,實為維持情緒穩定,生命力充沛,行動貫澈力強的一帖良藥。

三、建立道次第及具有層次性的修習口訣,讓修習佛法有清楚的進階可循

  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一向主張良好的教學要將學習內容依難易程度進行規劃,依次呈現,讓學習者就某一層次的內容來紮實練習後,才繼續下一層次的學習;一般來看,不論校內國英數等學科的學習,或者校外鋼琴、舞蹈課程的學習,無不依循這樣的教學原則編排學習內容。可惜的是國內當今佛教界,尤其是對於修行,似乎較少看到分析修行的次第以逐步引導學人的現象。

  許多人抨擊現代禪以俗化佛法,曲導眾生。其實依我看來,現代禪引人入勝之處不在它的「俗化」或「曲導」,而在於它不空談艱深的佛學名相,並且為修行建立清楚的次第,讓修習佛法者清清楚楚地看到現代禪引導人走向何等的生命體驗,而這樣的體驗要經過怎樣的程序來完成;換言之,它也明白地告訴我們只要通過這樣的程序,就能走到道次第的盡頭,而在個人修行過程之中,可以隨時對照自己的狀態,釐清未來的努力方向。

  以現代禪開展的道次第略圖為例,它建議人在進行更深遂的修持之前,要先將基本人格歷練至相當純熟程度,再傾全力於禪定性格的鍛鍊,如此在接受傳承口訣的直指後,才易契入本地風光的體驗並直趨無上道。此外,學長亦曾討論見道之後的頓修及漸修法門,並另立九個次第,從第一次第「莫生修行之心」打破人們想要修行的無明,至第三次第「打坐時觀妄念起伏如夏往冬來,心無迎拒」以化除一般習禪者打坐過程中對抗妄念之掙扎;以至第四次第「修習於諸法無迎拒之心」,純熟則自然順入初禪,及至安住初禪後,便出未到地定觀察內心潛伏心態,再繼續觀察三法印,並將三法印精神貫穿行住坐臥之間。這樣清楚的修持次第,讓見道者以無修之心繼續深化悟道的體驗。

  上述這些道次第的開展,讓修學者對於解脫道有清楚明確的途徑可循,而在其過程中,看到其他同修踏著道次第的軌跡清清楚楚地走在自己的前頭,很明白地顯示佛法的修學,解脫道的邁進,可以不像是入了迷宮的老鼠,只要順著現代禪開展的軌跡,加之以綿綿密密的努力,人也未嘗沒有當世超脫的可能!

四、禪法緊扣佛家般若思想,讓人超越法縛

  佛法最為殊勝而無可取代的是它的般若思想。《金剛經》有云:「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耨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凡此種種皆在破除有法可說、有法可求、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的執著。此外,《金剛經》又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珠慧海禪師亦云:「心不住一切處……此無住心者即是佛心,此無住心乃應為佛法之心髓。」足見「心無所住」是佛法的精髓。然而我們學佛時,心中雖想放下一切,但由於對佛陀的景仰太深,往往對佛法及修行上的執取很難破除;比如於生活中戒貪戒瞋,戒行可喜,但一碰到對自已的信仰不予認同的朋友,就不自覺地瞋心大作,故不容易藉著佛經的指引突破五蘊之網,卻又結結實實地落入法的束縛。

  現代禪的修行相當不落於法的執取。學長在演講中常提及「凡有言說皆是虛妄」、「實在無法可說、只是隨緣杜撰」,即在破除大家有實法可說可求的心態;而悟道後之漸修次第強調從「不要修行」開始,也在化解人有行可修、有佛可成的聖凡心;而「莫與妄念為敵」的概念,更是在袪除人有正念可持、有妄念可斷的分別心;總之,現代禪強調無修為證,亦即於修行心無所住。而其教人行持之時,於禪定不生禪定想,於布施不生布施想,更是教人於行住坐臥布施禪定之時,化除我法二見,而自然契入能所兩忘之境。

  過去曾對佛家般若思想稍稍涉獵,常於心中暗自讚歎般若思想之精深超越,但總覺難以自然地融通於生活及實際行持之中;直至進入現代禪,才體會到佛陀的無住、無執是應該遍一切處的,即使以生命躍入修行,也不能於佛法心有所住啊!

五、直指人心,引領人們泯除是非見,回歸平實

  百丈禪師曾曰:「一切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起若干種見,生若干種畏愛,但了諸法本不生,皆從自己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一一諸法,當處寂滅。」而三祖僧璨於信心銘中亦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類似的言論於經論之中俯拾皆是,且皆揭示一貫的理念──佛道無他,明心見性而已!就因眾生無法於一念之間洞澈人之心性與諸法實相,佛陀才開展八萬四千法門,讓人經由各個途徑趣向於此。

  現代禪一向以為人之所以有不安,根本原因在於無明,所謂無明乃對於宇宙間的一切,不能純然默照,純然洞察,卻要在現象之上安立概念,安立是非善惡,進而有所分別,有所揀擇,苦與不安,焉然而生;而破除無明的根本之道在於體現涅槃,亦即是體察人心未加揀擇、未加分別之時,事事物物的本來面目;人要是能於歷緣對境之中無所分別,心無起滅,自能了然照見宇宙萬法之寂然!因此學長曾說「原原本本是實相,強作分別枉受苦,打破心底是非見,人生何處非菩提」,不正是這種心情的寫照?

  接觸現代禪中接受過直指的同修們,大家共同的體認是:心中的染著減少許多,對於世事不再有非此不可的執取;面對外境,如是看,如是聽,如是說而已,也因為這樣平常平實的心境,才更體會得到宇宙大地間森羅萬象各顯其是的美妙,一切都是如其本來的面貌!當然,一切都很好!這種心情的淡泊與安和,非言語所能描述,我不想借用佛家的名相來描繪,而寧可稱它是一種泰然的狀態,而這是即使透過心理輔導或心理學的自我教育,都很難企及的一種心靈的顛峰狀態。因此,學長常說「禪是一種心靈的藝術」;確實,我們尋求的是一種樸實無華的人類心靈之極致的展現,而邁向那樣的極致,內心是如此清淨、恬淡而無可言喻……。

六、 弱化宗教色彩,讓佛法流入廣大群眾的心田

  輔大德籍教授在《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一書中曾討論到現代人的三重疏離,其中的一重是對上帝的疏離,而在此的上帝絕不單指西方的上帝,實質上他所指的是人對宗教的疏離。由於十九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在科技與經濟方面的發展使人們相信人類具有掌握世界、再創世界的能力,對超自然能力的仰賴大為減低,再加以科學的啟蒙使人寧願從經驗的基礎去看世界,而從經驗的基礎來搜尋時,那個素未謀面的賜福降禍的神袛在人類心靈中的真實性就大為削弱;當然,宗教對人的意義不僅止於此,宗教的存在一向反映人類對於真善美的企求,然而在這工商社會功利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藝術與文化往往只是生命的裝飾品,窮盡一生之力追求真善美之人也日趨減少,這是廿世紀末期宗教式微的主要原因。

  宗教式微的現象不僅是西方世界的問題,由於台灣社會長年飽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於宗教的取向自不例外;雖然台灣信仰宗教的人口為數仍多,但年輕一代對於宗教的關心已大不如從前;筆者曾數度在課堂上針對高中生進行價值取向方面的活動,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完全不願花費任何精神在所謂的「宗教」價值之上。事實上,工商業社會由於社會變遷之劇烈,人們的生活壓力遠勝於古老的農業社會,現代人心靈的脆弱及焦慮比從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問題是現代文化的走向讓人再也難以單純地從傳統的宗教信仰中得到心靈的慰藉了;或許現代人依然需要心靈的滋潤,但許多人需要的是能幫他們理清心靈內在的問題癥結而使人得以滅苦、超昇的宗教,而不是一個與他們討論不可知的未來,觸摸不到的神袛或遙不可及之世界的宗教。

  現代禪的特點在於站在經驗主義的立場面對人的問題,對於經驗以外之事存而不論,因此,現代禪著眼於現代人心靈的苦滅問題;對於苦的成因,現代禪不討論過去世業力對當前造成的影響,而著眼於人的無明;對於苦滅之道,現代禪也不寄望於來生或對一個遙遠世界的嚮往,它所開展的是透過直指人心而體悟到人本自具足的清淨本心,藉著體悟的深化達到苦滅之境。透過現代禪的訓練,即使未能了達清淨本心,也可以在生活上獲得相當程度的心安,而見道者在悟境深化的過程,也是個探索、修正潛伏心態而邁向心理健康的過程。由於現代禪承繼佛陀心法,著重智慧與禪定力的啟發,弱化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對於深信佛法且努力邁向心靈境界之提昇的修道者、自覺無法投身宗教而卻對心靈的超越或痛苦的解脫深感關切的一般群眾,或者已獻身其他宗教但對佛家解脫思想甚感興趣之宗教徒,現代禪無疑是個理想的出路啊!

七、重視人情義理,師兄弟情誼深厚成為人際疏離社會的一帖清涼劑

  人際疏離,是二十世紀以來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不斷重演的故事,有時發生於家庭中的夫妻、親子之間,有時發生於學校的師生或機構中的同事之間,他們的共同腳本是:生存在一個很接近的生活空間裡,但每個人都不知道對方的心裡發生了什麼,好像彼此之間有層堅韌而撕不破的薄膜……。

  現代禪是個相當重視人情義理的團體,從學長要我們吟詠《倚天屠龍記》學習俠士之節義風骨可見一斑。由於這樣的教化吸引了相契之人投身於此,也由於這樣的教化更加深了投身修學者人格的蛻變;放眼望去,現代禪的同修們給人的感覺都相當溫和、敦厚、關懷與包容;能體會「森羅萬象許崢嶸」的情懷,對事物的是非心淡薄,沒有人以自己的價值觀衡量別人,每個人都能接納別人的本然。不論你聒躁、調皮、精進、慵懶……,一切都很好!因此,處在這樣的圈子裡,人不但不需設防,還可以活得自在!我曾多次聽到同修們覺得現代禪師兄弟的情誼遠甚於他們的手足,足見這種情誼帶來多少的溫馨。

  在這個圈子裡,另一讓人感動的是指導老師對同修的直心與隱藏在直心背後的慈悲。現代禪的教風有其嚴峻的一面,對於同修盲點的直言,往往帶給人數日的不安,但只要承受得了致命的一擊,對個人常是個大突破;累積多次經驗,深感禪師的棒喝、直言乃出於不忍眾生苦,而此亦是隨緣顯現,內心並無染著,也就忍不住發出會心的微笑,並深切體認只有最真摯的親友,才願意用這樣的方式來關心你啊!因此,我相信,在二十世紀人際疏離的社會中,現代禪在人際間建立了真誠、尊重、信賴與安全的關係,這種關係的擴展有助於化解人際間的疏離。

推動現代禪搖籃的巨人

  行筆至此,忍不住想談談這位開展現代禪的巨人;我之所以運用「巨人」這個字眼,乃因為他是我生命經驗中罕見的令人驚奇、讚歎、感動之人。記得初入現代禪,在共修會聽到學長的開示,覺得他是個崇尚自然,不拘泥於格局之人,說法一向是有感而發,隨興而談,由於盡是內在體驗的自然流露,特別讓人感到珍惜;而當無話可說之時,他也很自然地引領大家沉浸於靜默之中,不帶絲毫的勉強;這樣的自在,讓我醒覺到人其實可以活得那麼的自由!

  學長的攝眾力極強,一方面由於他經常流露出安和寧靜與慈祥的神色,讓人心嚮往之,一方面由於他在說法及答覆問題時呈現出思考的流暢性、變通性、層次性與周延性,令人震撼!學長答覆問題時,常經過短暫的沉思,再以多種層次剖析問題,這多種層次往往涵蓋發問者目前的思索層次以及邁向深度思索可能之趣入層次;而且必然是從宗出教,先談個人的修證體驗,在引經典作為論證之依據。一開始我很驚訝學長何以能作如此圓融周遍的思索,直至閱讀學長的修學日記,才體悟到學長在修學過程綿綿密密地進行了無數次內在經驗的反省,內省的問題都相當尖銳而直截核心,一般修學者所提的問題遠不及他個人內在思索的細密精緻,因此所有問題在他看來簡直是易如反掌。此外,從諸多學長的法談讓我感覺到學長具有相當深厚的自我突破能力,你總是看到他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呈現出不同的風采,比如從學長的修學日記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這些修學日記居然是他數年前思想的結晶,而我們又清楚地覺察到他並沒有停滯的跡象,因此讓人感到學長的深沉深不可測,絕非像我這般修學淺薄之人所能度量。

  學長除了思慮深邃而周延之外,另一過人之處是他的敏銳性與創發性。對於現代禪同修們的疑惑,學長往往能在短短交談中看清對方問題的核心,直接切入;從他的切入點可以看出他確實能快而精準地直探個人整體修行問題的核心或內在潛伏心態的癥結,而面對當代人類心靈問題的診斷亦然,這種覺察問題的敏銳性著實令人驚異!而其切入問題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他的靈活與彈性。通常,人都難免有其固著的思考及行為模式,記得數年前在華明心理輔導中心接受自我統整訓練時,學到這樣的理念:「人的內在有許多互補的小我,其中部分小我被我們過度的呈現或擴張,而另一部分小我則完全被壓抑甚至遺忘,事實上每個小我在這個世界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假若能訓練自己的大我合理地指揮,讓每個小我得以適時展現,則不失為一個運作良好的個人。」而我所感受到的學長就是這麼一位靈活自在、富有創意、不落於模式、不落入預設之人﹔除了在指導禪修時表現得殺活自如之外,學長也經常用出其不意的方式鼓勵學員突破自己的盲點或固著的行為模式,跟隨著他,由於內在預設的化解,自然不讓既定的模式侷限自己,變得愈發富於彈性。這種邁向靈活的自我展現,與自我實現的特徵竟是不謀而合!

  長年以來,看到台灣的學術或文化,不論仿古仿西,多一直停留在承襲先人的狀態,身上背負著沉重的傳統包袱,卻難以依當今時代之需要而有創發性的進展;許多人在開展本土化的學術或藝術,都面臨類似的問題,這正是一種創意枯竭的現象!而學長所開展的現代禪,一方面直探佛法的心髓,卻又能捕捉現代人的心靈悸動,讓自我的提昇密切落實於生活之中,這種對於義理深邃的佛法自然而不帶絲毫牽強地在現代作一種平實而貼切地開展,若非兼具高度的創意及對現代人心靈之敏銳覺察力豈能為之!

結 語

  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影響必須藉由對被影響者心態充分的認知才能有效完成。身為輔導人員的我常自問:「目前的我在學生心目中還算是可親的,具有了解能力的朋友,但十五年後的我對未來的年輕人而言會不會只是個頑固的老人?」作為一個擁有數十年生命的人,在他生命的中後期尚且需慎防代溝造成的隔閡,更何況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佛教文化!因此我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佛教現代化是個必然的趨勢。

  在佛教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釐清的兩個問題為:(一)佛法的精要何在?其不共世間法且對世間能形成獨特深邃影響之法要為何?(二)如何敏銳體察當代眾生之特質需要,在不違反佛法心髓的狀態下作適當的權變?依我的研判,精通佛法的法師學者,在第一個問題應可獲相當的共識,真正的問題在於後者,因為作這樣的開展需要兼具對佛法心髓深邃的體會、對現代人的心靈困境敏銳的體察,再加以充分的創意及變通能力方有可為。

  佛教現代化是個浩瀚艱鉅的工程,需要相當的醞釀,而非一時所能完成;以我個人有限的認知,下列途徑或許有助於其完成;其一是國內佛教界領袖人物共同研議佛教之現代化如何開展;其二是由國內關心佛教現代化之人士各自分別進行有關的思索及嘗試,經過相當時期的發展,再由有志之士加以統整,去蕪存菁,開創新局;其三是仰賴大師的誕生,透過其個人的引領來完成。倘若佛教現代化確是當今佛教界亟需面對的問題,依據西方問題解決的觀點,於問題解決之前,惟有發展多重的解決方法,方易於眾多可能性之中孕育出更適切可行之解決模式,因此,有關佛教現代化的探討是值得鼓勵的!

  依我所見,現代禪的開展乃基於對人類心靈疾苦及佛教法脈延續之關切進行之佛教現代化的一個嘗試,由於其著眼於人類心靈的淨化與提昇,並藉由體悟人人內在本具之佛性,導引人邁向穩定平和的生活,對於繁忙焦慮的現代人,它的價值是清楚可見的。假若我們相信人具有理性抉擇的能力,而且佛教之能自眾多宗派之中脫穎而出廣為流傳亦是由於人類理性的抉擇,那麼何不讓台灣佛教界有關現代化的嘗試百花綻放,讓人們再有一次展現理性抉擇的機會,現代禪渴盼更多關心佛教落實人間之人士參與佛教現代化的嘗試,因為我們相信惟有集合眾人之智才會有更燦爛輝煌的成果。站在心理輔導的立場,我認為現代禪對於現代人心靈成長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至於現代禪能否經得起人類理性抉擇的考驗,就留待歷史來作論斷吧!

一九九○年九月於現代禪根本道場


(註:本文原寫於1990年9月。2001年5月將「前言」的部份拿掉。)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現代禪論文」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