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輔導觀點看現代禪

王瑪麗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現代禪教研部王瑪麗女仕1990年所著,曾刊登在《現代禪月刊》第七期。王女仕出身信佛極虔誠的家庭,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畢業,長期從事心理輔導的實務工作,1999年辦理提前退休,除專心修習止觀之外,並兼任現代禪教團文膽職務。由作者透過心理輔導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分析現代禪別具時代意義的修行法門,格外深入與中肯,值得佛友一讀。

  打從高中起,佛學與心理學就同時都深深地吸引著我,佛家為人性的超越刻劃出美好的遠景,令人極其嚮往,但總覺得跟隨它不免要違拗自己的本性,倍覺艱辛;而且真正的問題其實也不在它的艱辛,而在於心中油然生起的疑惑──邁向超越是否必得經過這樣的違拗?相比之下,心理學顯得並不像佛學那樣的神聖高潔,然而它卻緊緊地貼近人心內在的需求在正視人的問題,讓人感到親切自然!我在百般掙扎之餘,選擇了心理學,然而超越人性與隨順人性的雙趨衝突在心中從未真正地化除;直到接觸現代禪,這種心底的糾纏才豁然化解。

  對我而言,現代禪像是個素昧平生卻竟相知相契的朋友,因為現代禪的許多理念與心理輔導不謀而合。比如說:現代禪引導入門者疏導情欲,在不違背法律、不傷害他人的狀況下讓情欲自然抒展,而心理輔導則一再主張情欲的壓抑會造成個人心靈內在的暗流,對個人產生無法抵擋、無法抗拒的負面影響。心理輔導的宗旨在由具有專業能力的人員協助個人面對自己的生活困境,而現代禪的禪師在指導學員時並不套用高深的佛家義理來指導,卻針對對方實際的困境,不論知見或情意上的,從他的苦或盲點切入;兩者完全落實於個人的實際問題,只是處理的問題層面不盡相同;現代禪的這種指引方式在我看來是非常貼切而實在的。

  此外,心理輔導要求一個良好的輔導員對於受輔者的狀態或問題根源要能敏銳的覺察,然後助其自覺與調整,而依我的觀察,幾位現代禪的禪師在面對學員的問題,相當敏銳而俐落地直截問題的核心,有時這種覺察問題的敏銳度實在令人望而興嘆!在這裡,尤其透過獨參,可以看到人與人的深度交流,而絕不僅是知識見解上的交流。因此,要我談現代禪,我不想討論現代禪能不能讓人開悟證果,我要撇開修行,談談現代禪對於現代人心理健康之助益。

  在開始討論之前,必須事先強調語言的有限性,未必能完整而清楚的描述概念;為了便於說明,我可能把現代禪的內涵作了不十分恰當的切割,但願大家在閱讀之後,能經由自己的整合,更清楚地捕捉到我所要傳達的意念。由於篇幅所限,有關現代禪對於現代人的意義,提出下列三點說明:

(一)基本禪定訓練能化解生活的焦慮與心靈的散亂

  廿世紀末期是個生活彌漫著壓力的時代,人們被過度的工作、膨脹的資訊以及盲目的社會競爭壓得透不過氣來。在愈是文明、進化的社會中,我們看到人們內心愈加的混亂與不安,這是一個生活充滿焦慮的時代!然而現代禪的靜中定訓練有助於對治生活的焦慮,透過隨息與觀丹田的方式,個人可以經由息入知入,息出知出,息止知止而體會到寧靜、安和的感覺。這種專注於息的出入或丹田脹縮而感受到的安詳寧靜與焦慮的感覺無法並存,隨息純熟之後,很自然地取代焦慮,而將個人導入安詳的心境。心理輔導中的放鬆訓練,透過肌肉的拉緊與放鬆或些微的自我暗示教人體驗放鬆,與現代禪的靜中定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靜中定的純熟與深化可以帶入更深的寧靜。

  話說回來,這個世紀不僅是個焦慮的時代,也是個講求效率的時代。速度緊跟著人的背後在追趕著我們,大家都害怕心靈的散亂,因為心靈的散亂乃是低效率的根源;在分秒必爭的社會中,散亂簡直是一種無可救藥的奢侈!然而靜下來聽聽人們的內心深處,你會聽到許許多多散亂的呼號。一位中學生沈溺於個人遐思編織成的夢境已十數年,在高中聯考的三個月前,意識到這樣的散亂嚴重影響她的讀書效率,她急需讓自己回復到專注的心境。這種處境,每天幾分鐘的靜中定或放鬆訓練也已經緩不濟急;而心理輔導似乎並沒有明顯有效的方式來對治散亂。我建議她嘗試動中定,在行住之中透過注意舉止加強自己的專注力。幾天之後,她對於內心的散亂開始發展覺察力,而不再任性地隨時沈溺於散亂。

  現代禪的動中定訓練確實可以有效地對治散亂,而且最值得歌頌的是它簡單、易行,實踐這樣的禪定不需要放下身邊的事物,不需要特別的耐心或毅力,即便不進入專注狀態也不至於昏沈入睡;對於獨處時經常不自覺地躍入內心世界的人,透過動中定從舉止動作中掌握自己的專注力,進而掌握自己的心念,實不失為對治散亂的良藥。

  當然,對治散亂不一定是為了修行!你可知道,許多人在生活上經常面臨這樣的困難──自己的意念與行動之間無法密切配合,心裡的想法無法在行動中貫徹,於是個人的行動力量相當薄弱。對治心靈的散亂,化解個人心中的妄念,內心的凝聚力自然增強,意念與行動就能密切結合,個人的行動力量必能油然而生,人因而成為自己的主人,想作什麼,就自然去作什麼,而不只是停留在「想作」的階段,這就是禪定的力量啊!禪定可以讓你活得安詳,讓你活得有效率!你可相信?

(二)活於眼前一瞬可化解生命的虛無感與孤寂感

  虛無與孤寂,是生命中兩道苦口的菜餚!

  我始終相信,對於生命虛無感的意識,是由生命中可以言說的,或者甚至莫名的挫折所引起,然而當這樣的意念昇起時,卻是深邃的沈痛,無可言喻。

  在西方,曾經有過一個非常感人的心理治療的實例。一個年老的男子因為愛妻過世,感到痛不欲生,生命的意義喪失殆盡。當他把這種灰暗的思想告訴他的心理醫師──意義治療大師佛蘭克,佛蘭克聽完之後反問:「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早逝的是你,那麼你的妻子現在會過得如何?」那個男子因而體會到他的長壽雖然帶給自己喪妻的痛苦,但卻使他的愛妻免於承受喪夫的悲傷,於是他終於嚴肅而平和地承擔下來這樣沈重的傷痛,而且深信這樣的承擔是深具意義的。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的挫折歷歷在目,然而我們那能經常有如此的巧思,把生活的痛苦與生命的意義作那麼緊密而巧妙的連結?多半時候,緊接於痛苦之後的生命的虛無感,人會由衷地懷疑自己何以要在這樣一個被設定而無法自主的世界中繼續生存?

  生命是虛無的,很多人在生存過程中都浮現過這樣的感覺,甚至深深為其籠罩所苦。我不敢說,當一個人沈溺在深沈的虛無感時,我到底能夠為他作些什麼?但我可以清楚地察覺到一個思索生命意義的人與一個活於眼前一瞬的人在面對生命的心態上有根本的差異存在。思索生命存在意義者是站在生命的外圍在觀看生命,他與活生生的生存體驗之間有實質的疏離存在;而活於眼前一瞬者則是整個生命的拋入,拋入於眼前的分分秒秒,拋入於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項經驗。於是生命對他而言,沒有所謂觀察者(我)與被觀察(生命)的存在。更精確的說,純熟於活在眼前一瞬的人,生命對他而言,就是每一分每一秒紮紮實實的存在,這就是生命;生命就是純熟的活著,生命的過程本身即是完成;因此,生命的意義不需要討論,也不需要另求。

  或許有人懷疑,活於眼前一瞬者,如何面對生命的挫折或苦痛?我可以這麼說:純熟於「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的人,當他面臨痛苦時,他會當下承擔眼前這一秒鐘的痛苦,但是絕不預設下一秒鐘的狀態是苦是樂,因此,不論是苦是樂,皆可以活得心無罣礙、自肯自得。因此我確信現代禪中提倡的「傾宇宙之力活於眼前一瞬」,可以化解生命的虛無感,使人從對生命意義的思索或嘆息轉而落入純然自在的生活中。

  接下來談談人的孤寂感,這個字眼或許用得生澀;但每個人多少有過這樣的體驗;找不到知心朋友時的落寞,被朋友孤立或拋棄時的頹喪,這些都一再顯示人有逃脫孤寂的傾向。心理學家佛洛姆提及:「人最深沈的需要是脫出他的隔離狀態,離開他孤獨的牢獄……一切時代一切文化中的人,永遠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自己的生命而找到合一。」

  深入而穩定的親密關係使人滿足彼此歸屬的需求,這是人類心靈的重要渴求,也是生命意義的一個重要泉源;社會中沈溺於聲色場所之人多半是在為自己的孤獨尋找出路,而許多人因著朋友、愛人的遺棄自殺身亡,也是由於害怕面對孤寂。

  然而,傾宇宙之力活於眼前的人,當他整個人與當下情境緊密相連時,他根本騰不出思索的空間來感受孤寂的落寞頹喪。而這不是痛苦的壓抑,卻是心靈境界的超昇;就他而言,生活就是莊嚴、輕鬆、清醒的活著,與當下的情境化而為一。這種心境合一的狀態會帶來無限的生命力量;或許他也感受得到孤獨,但那必是一種頂天立地、獨一無二的擁抱愉悅的孤寂,也就是所謂「扁擔橫挑不顧人,獨向千山萬峰去」的擔當,而絕不是脆弱的,想要尋求依附投靠的孤單。因此,在生活中若能把握活於眼前一瞬的心態並持續深化,在心靈上必能更加獨立自主,擁有強勁的生命意志,而不為孤寂所苦。

(三)尊重個人的差異性及以自為光的闡發導引人邁向自我實現的人格

  通常,當我們進行各種層面的學習時,周圍往往有一套既定標準在衡量我們學習的進展;然而事實上每個人的學習起點不一,所承受的資源條件不同,一套既定的標準未必適用於所有的人,甚至可能對人是一種強大的壓迫。因此教育心理學主張良好的教學要站在每個人的基準點來協助他成長,而有效的教學評量則是以個人作學習前後的自我比較,衡量個人的進步程度,而非以既定標準來論斷每一個人的優劣。

  現代禪「以自為光」的概念相當契合當今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它認為一個人可以從禪師所開展的法中選擇契合自己的口訣來修持,再透過「樂定安明愛」自我檢驗這樣的修持是否具有實際效益。而一個人的禪定工夫如何,內心的貪瞋多少,是否二六時中與本覺相應,自己最為清楚,因此,修行是可以自知自覺自作證的。

  此外,現代禪強調一分鐘的禪定,讓每個人從最低的底限起,以輕鬆的心態修持,以維持良好的禪定品質,不需因事先設定目標而徒增自己的挫折感。至於修持是否得力,唯一的標準是看看自己每天是否比前一天進步,切勿以他人的進展污染自己。

  由此可見現代禪尊重每一個人當前的狀態,主張人不需以外在設定的標準來度量自己,由於沒有一致化的標準來局限個人,於是人們將慢慢地把生活中價值判斷的指標回歸自身。人經常如此地活在以自為光的心態中,內在自我力量會逐漸的增強。

  此外,現代禪的禪師進行指導時,非常強調針對每個學員個別問題癥結進行對治。他們相信條條大路通長安,解脫道是經由盲點的對治而展現,而非透過一致化的教導而獲致。因此,現代禪是個非常尊重個別差異的僧團,他的教化,引用教育心理學的術語,是一種個別化的教學。

  由於現代禪的教化是從個人出發,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尊重每個人在當前狀態下的抉擇,在這樣的教化下學員們易於發展出相當寬廣的胸懷,願意尊重世間的差異相,既不想拿別人的標準來度量自身,自然也不願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久而久之,就能全然地接納自己,如其本然地展現自己,也能接納世間的每一個現象以他本有的方式呈現,這就是「森羅萬象許崢嶸」的胸懷!而看看現代禪的主七禪師們,每位各有其獨特的風貌,就可以想見現代禪如何地容許個人自然本懷的流露。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於人類的自我實現有過深入的討論。他認為人應該朝向自己的本然去發展,這種實現個人內在自然的歷程其實就是自我實現的歷程。再者,馬斯洛研究自我實現者具備的特徵,諸如「較能接受自我、他人及自然」、「內心生活及思想行為都比較自然、率真」、「較能以新奇眼光欣賞生活中的許多基本事物或經驗」、「較能超越各種對立性而達到統整狀態」等這些特質也都與透過現代禪的薰陶所培養的人格特質甚為相應。因此,我相信現代禪透過尊重個人的差異性及以自為光的闡發,能深化個人的內在肯定及自我成長力,而朝向自我實現的境地邁進。

  記得幾年前完成畢業論文時,心中浮現一個很折騰自己的念頭:佛家思想是人類遺留下來的珍貴寶藏,假若有一天需要構思另一篇學位論文,我只想嘗試運用佛家思想的理念發展心理輔導的訓練方案,並透過實際驗證去探討它對人的助益。當然這套訓練內容必須摒除佛教中的神秘色彩與宗教成份,並選擇佛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符合理性與經驗的部份,轉化成生活化而且符合現代精神之具體可行的概念及策略;但是一想到埋首浩瀚佛經去思索佛家深邃思想如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的浩大工程,就不禁望而卻步。接觸到現代禪,我認為佛家思想的生活化及現代化已經被相當程度地完成了,我實在不確定若真要著手發展這樣的訓練方案,自己到底還能在現代禪開展的方式之外再增添什麼?學習現代禪時近半載,並未能洞悉全貌,觸及核心,但深感於它對我心靈成長之助益,謹將瞎子摸象之心得野人獻曝一番。但願有志修學佛法及關心自我成長之人,亦能如我一般於現代禪同蒙其益。

(原刊載於1990年6月《現代禪月刊》第七期)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現代禪論文」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