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皈依彌陀

本專欄目錄

  1. 奉勸有緣人:活著的時候努力做一個覺悟者,臨終的時候一心念佛。


  2. 建立皈依三寶的生命態度——身口意行為確實趣向佛、法、僧,這是人類有生之年所能達到的最高修行境界。


  3. 人類有生之年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對佛產生信心。


  4. 一心信佛、皈依佛,是人類有生之年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即使阿羅漢也要迴小向大,信佛、皈依佛。


  5. 人必須感悟自己其實是無能為力、也是一無所知的,那時候才會漸漸信佛、皈依佛。


  6. 人非聖賢,每個人必然都有不足之處,但只要最遠方的目標是佛的話,則過程上起起伏伏,當事人和旁人都不必太在意——因為經由哪條路到達圓滿的境界最快,唯有彌陀知道。


  7. 百年的生命,如何了解無量時空的秘密——我虔心皈命阿彌陀佛。


  8. 南無阿彌陀佛——當這樣唸出的時候,不知道也不覺得人生還有什麼事要做,甚至宛若癡獃一般,沒有意識到世間的存在。


  9. 我沒辦法證明法界中有不可思議的神祕力量,可是在我的意念中,業報不失的信仰已融為生命的一部份。對於「念佛是不是可以往生?」平心的說,這世上有誰知道呢?但是我自己還是想到就會念佛,並且也經常勸人念佛。


  10. 從我的眼光看出去,萬事萬物都是錯綜複雜的因緣所推動的結果,沒有可歸咎單一原因或單一個人的任何人事。當外在的環境順利時,我稱誦南無阿彌陀佛;逢遇不如意的人事,我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11. 淨土宗的殊勝有兩方面:其一是將佛教三三昧的修證原理融化於感性的信仰中,讓一般「愚」夫「愚」婦順著淨土教的導引,不知不覺也通過修行通軌「頌揚」「啟信」「發願」「修持」「開悟」「證果」的次第;其二是讓根性更鈍、智慧福報更加不足的一類眾生,只要發願往生淨土、持名念誦佛號,便得以有朝一日成就菩提究竟涅槃——而這是我說我們需要謙卑,也是我感到不可思議、沒有能力思議的地方。


  12. 修本地風光或只管打坐的人,那就是生意好,剛好坐禪;生意不好,也剛好坐禪。小孩子很吵,剛好坐禪;小孩不吵了,也剛好坐禪。總之,是不會隨境遷流的。修行人若是如此,就會與法界契應、與佛菩薩契應。佛菩薩就像大水銀體,我們則要把自己這個殘靈、中陰身、遊魂野鬼修鍊成小的水銀,那麼有一天,我們必能與大水銀體——佛菩薩,一起歸入毘盧性海。但如果你只是水,則與水銀的體性不合,佛菩薩便不能攝受你,這是業力的原則,並不是佛菩薩不救你。只有當你把自己的心念,變得與佛的悲願一致了,你才能投入彌陀的懷抱中。


  13. 無論富人、窮人、名人或無名小卒,每個人都有無可避免的憂悲苦惱、勞累、疾病、衰老和死亡。今天即使我們變成有錢人,今天即使面臨的現實問題都獲得解決了,但又如何呢?我們依舊處在人生苦海之中。所以,事業順利時靜下心來好好打坐唸佛,工作如意時靜下心來好好打坐唸佛,經濟遭遇困難時靜下心來好好打坐唸佛,前程感到了無希望時靜下心來好好打坐唸佛……;不管生活順逆窮通,不管此身疾健閒忙,也不管世俗的責任了或未了,都致力使自己的心念平靜下來好好地打坐唸佛,我覺得這是最令人感動,也是佛所眷顧、鬼神所欽敬的修行人。


  14. 念佛要如何唸?首重的是「至心信樂,欲生彼國」,以及早晚唱頌〈淨土發願文〉;至於日常則循著《圓覺經》的精神如是念:
    一切障礙,南無阿彌陀佛;
    得念失念,南無阿彌陀佛;
    成法破法,南無阿彌陀佛;
    智慧愚痴,南無阿彌陀佛;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南無阿彌陀佛;
    無明真如,南無阿彌陀佛;
    諸戒定慧及淫怒痴,南無阿彌陀佛;
    眾生國土,南無阿彌陀佛;
    地獄天宮,南無阿彌陀佛;
    有性無性,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煩惱,南無阿彌陀佛。


  15. 「諸行無常,身命危脆」,我時常奉勸修行還沒找到路頭、缺乏總持的同修,務必早晚唱誦〈淨土發願文〉;以及萬一還沒悟道,不幸卻即將臨終,此時應捨棄所有習禪工夫,萬緣放下,唯是一心念佛。何故?粗淺原因是,真能萬緣放下,當下即分證解脫;佛號句句分明,聲聲入耳,則近於禪定。深刻原因是主觀的,我個人信仰《阿彌陀經》所說:至心信樂彼國,發願往生,則必生!
    十餘年來,不論是否唸過多少佛號,感覺上,佛從來沒有捨棄我。


  16. 《阿彌陀經》說,一個人只要一心皈命阿彌陀佛、至心信樂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則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在人世間所做的一切戒定慧的修持,並不是往不往生的決定關鍵,往生的關鍵乃在於至心信樂、一心皈命阿彌陀佛。


  17. 有錢沒錢都好,環境平順或惡逆也無妨,平安和健康才是最大的福報,並且也是修行學佛最大的本錢。人世間難免有些願望無法達成,但只要已經盡力也就算責任已了了,我勉勵同修大眾,與其憂心忡忡地爭取身外物,不如好好珍惜修行學佛的本錢,至於世俗的責任義務,只要自己已經盡力而為了,則結果應該交給彌陀安排。


  18. 一生榮華富貴而沒有信佛念佛,也是可惜可悲的人;而窮困潦倒卻信佛念佛的人,則是幸福的。


  19. 佛就像無限慈悲的母親,信佛的人,則如投入母親懷抱的嬰孩,安全、寧靜、溫煦、滿足……可惜世上真信佛的人並不多,人們一般都信自己——信自己的聰明才智,信自己的氣力技能,也信自己擁有的子女眷屬、財富權勢……。


  20.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南無阿彌陀佛!


  21. 在這一條漫漫的長路上,必須將〈淨土發願文〉,每天早晚虔敬的默誦一遍。這是考慮到萬一「悟道未成身先死」,也能夠蒙佛攝受往生彌陀淨土。


  22. 平日早晚虔誠的念佛,唱誦〈淨土發願文〉,然後,在不違背法律、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不管一切,只管生活。這也是我教導現代禪入門弟子的另一項法門。


  23. 平常要大家吟詠經文、法語或唱誦〈淨土發願文〉,這都已在潛移默化,都會累積在你的心,臨終時就會自然的展現。


  24. 做早晚課時,要有彌陀就在頂上的虔敬,並懇切地發願:「我今生努力修行,萬一尚未成就,而陽壽已盡,願佛慈悲接引我往生淨土。」


  25. 工夫未到家的人,當緊急的時候或面臨恐怖之境,就不要再想用平常的工夫了,這時應一心念佛。


  26. 生活中,每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隨心所欲,一切都圓滿。


  27. 「深感五蘊苦、空、無常、無我;然而,與其無聊,等待死亡來臨,不如快樂生活,往生彌陀淨土。」雖然只是我教導初學的一句話,可是有誰知道呢?其實也是我的最深義。


  28. 一個人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則會產生一種心理變化,即是泯除小我的主宰欲。我們因為對佛沒有信心,所以老是有主宰欲,總是想我要怎麼樣,我不要怎麼樣。如果你對佛有絕對的信心,你已經粉碎個己的意志而完全服從宇宙的大意志,完全服從佛的大意志,是沒有主宰欲的。


  29. 念佛不在多,而在心中是不是真的「至心信樂,欲生彼國。」


  30. 如果對佛真的有信心,即使念一句阿彌陀佛也會往生淨土;如果對佛沒有真切的信心,那麼念佛怎麼會成佛呢?


  31. 念佛的人只管唸佛,至於往不往生,是彌陀的事,與我無關。


  32. 惡人也是唯業所造,並不是出自絕對的本意,所以惡人念佛也能夠往生。


  33. 廣欽老和尚我認為他是修行已到家的佛門龍象,唯傳聞他臨終的最後一句話是:「無來也無去,無啥代誌。」其實是他圓寂之後,他的徒眾所編造的軼事佳話。依老人家的境界和平日的宗風,臨終時稍有力氣的話,應該會說:「大家要多念佛哦!」這一類的平常話才是。


  34. 死無妨,但最後一念要死在唸佛聲中。


  35.  說自己是信佛的人,覺得無上榮寵。


  36. 無論人世的變化如何,此生遭遇何事,永遠感念的是佛恩。


  37. 一切交給佛,不管自己怎麼樣、在做什麼,佛都知道都有安排。


  38. 信佛的人,當他皈依佛的時候,他已經獲得全部的報酬了,至於世上一切的際遇,都微不足道。


  39. 我這一生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信佛、學佛、皈依佛。這件事帶給我的喜悅,即使是我後半生逢遇無比悲慘的因緣,都無損我的喜悅於絲毫。今生能夠信佛、學佛、皈依佛,是我最感幸福的一件事,我再也沒有遺憾。


  40. 平心地說,我以前也不信佛。以前曾給自己取個法號:「念佛人」,現在則覺得這法號仍有點誇口,所以改做——「信佛人」。因為越深入佛法,越感到自己的微小。但是,這裡有一個奧妙的地方,即雖然微小卻很安心,雖然渺小,卻很自在,好像小孩子在母親懷抱之中,覺得安安穩穩的。信佛的人也是如此地在如來的懷抱中。


  41. 彌陀法門在教理哲學方面,比起阿含般若禪,無可否認是更為疏漏,不過就修證解脫而言,重要的並不在於理論有多麼嚴密精深,而是在於實踐;任何宗派的行人,只要有相應於無我、空的行持,也就能夠解脫。如果我們不被艱深難懂富麗動人的佛學名相所吸引,我覺得虔敬修習彌陀法門的人,他們在解脫境的實際造詣往往更勝於許多修習中觀、密教、禪宗著有盛名的宗教師。


  42. 在十幾年前的一篇文章裏,我提到,從原始佛教或禪宗來講,都是強調絕對自力的,可是竟然有一個佛教宗派它宣說解脫唯有依靠絕對他力,主張眾生在得救、成佛的這條路上,最大的善是信彌陀,最大的惡是不信彌陀。能信彌陀,一切的不善,都可因這個信而被彌補;反之,不信彌陀,則一切的善,都微不足道,不能得救,也不能證得涅槃。對於他力的信仰和自力的修行,當時我說:
    「一般說來,佛教是以自為光,禪更是自力——甚至是絕對自力的法門;可是在我看來這只是依文解義或者是以初學為對象的說法而已。」
    也就是說,表面上看來,佛教好像是主張絕對自力的,但其實在另一層面佛教也談絕對他力。絕對自力和絕對他力在佛教是一體之兩面,都屬言詮層次——也就是「標月指」「敲門磚」的工具意義。


  43. 以前我也不信佛,認為「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曾發誓言:即使輪迴墮落、遭逢險難也不求神佛!很長的時間,自己是走在沒有佛菩薩、沒有師友,唯靠自力的孤獨之道!此外,也曾有過「挑雪填井無休歇,龜毛充柱興叢林」的壯志,願將自己的生命和佛教的興衰緊密結合在一起……。但這五六年來,對五蘊苦、空、無常、無我的感觸益加深切,而看出:前者似乎是嚴謹勇猛之豪情;後者似乎是「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悲願,其實都是貪瞋癡慢的表現。世間充滿苦,眾生多麼的無知可憫……,對這些的痛感雖然不知經歷多少次了,但隨著逐日加深的無我體認,「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襟懷已化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44. 由於法界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運作著,才有今天的現象,一切事都不是任何單一因緣完成的,修行人應放棄處心積慮,隨順因緣地生活。 


  45. 我以後會去哪裡?以我的感覺,我應該會再回來找一些與我有緣的人。為什麼?因為我對人有「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業力,我將會延續著這樣的習性,來圓滿我與很多人未了的因緣。地藏菩薩有一句話:「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種境界離我們當然太遠了,但我有一絲類似的情懷:願所有聽過我的名字、見過我,與我有緣的人,我都惦記著他們。十方三世的宇宙觀是我的信仰,如果我明天死掉,我相信只是換一個軀殼罷了,我會繼續我的業習。 


  46. 對螞蟻來講,一百年好久啊!可是就山河大地的壽命來講,一百年好短啊!同樣的意思,「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外太空看地球,地球不過像一顆乒乓球。而當我們越靠近的時候,地球就越大了,等到進入台北,台北就變得好像是你的「世界」。你生活在其中,以為台北好大,可是當有一天離開人間,才發現原來地球只是滄海一粟而已!而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古人說「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一萬年像一念,瞬間就過了,而那一念也可以像萬年一樣,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其實每一念都像一萬年,你會非常非常珍惜它。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戒慎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違背佛法,凡夫則是害怕目前遭受什麼樣的待遇。
    修行的人心是坦蕩蕩的,只是在玩,做我該做的事情而已。「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沒了!」但是業報不失,三世輪迴終究是無法否認的。如果能有這樣的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觀,心胸會非常的開闊,所以「我了無遺憾,世界也了無遺憾。」我的快樂從哪裡來?是法界給的,是佛陀給的。法爾如是的三世輪迴現象,帶給我無止境、無可限量的希望。 


  47.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是智者的世界、解脫者的世界,但是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類而言,到死的那一天,他都誤認人生處處充滿新鮮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百歲而已,但是自古至今有很多歷史、地理風景、很多好吃的東西、好看的東西、好玩的東西……,世間五花十色,好像萬花筒一樣,一百年的生命他沒有辦法一一去遍嚐,所以他會誤以為新鮮事很多。所以,不是只有三歲的小孩好奇,對凡夫而言,即使明天要蓋棺了,他今天還是會對生命、對人生、對世界充滿憧憬,因為這樣,所以他注定來生繼續輪迴於三界六道。 


  48. 有些人也相信這世間不是唯一的,也相信死後有輪迴,可是他們未必能如我這樣坦然安心。這其間的差別在於,我的信仰是有根的,而他們的信仰則大多數是無根的。
    什麼是有根的信仰?什麼是無根的信仰?如果信仰只是嘴巴講、心裏想,可是整個人格與生命態度並沒有呼應於他的信仰,這便是無根的信仰;反之,如果他的為人與生命態度呼應於他的信仰,這種信仰則是有根的。


  49. 淨土法門融攝無願三昧的解脫原理在裡面,所謂的無願是指對世間所有的一切沒有希願,至於發願往生淨土則是一種信仰,是相信佛陀、皈依佛陀、隨順佛陀之教而發的願心。可是除了這個發願往生淨土、皈依佛陀的宗教情懷之外,他的重點還是在於看破世間,對世間沒有憧憬、沒有染著。
    古人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未必去」,也可以這樣講「願則是有發,可是發而無發」,事實上他是想往生淨土,但往生淨土是很內心深處的一種信仰、一種皈依,它是很微細精妙的,甚至於並不是以起心動念而發的願,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生命方向的洞觀,從而對法界的一種隨順。這種隨順是透過什麼形式完成呢?是從厭離世間、對五蘊世間的捨離、不執著,從而產生對五蘊世間,包括對意識所判斷的唯物論、斷滅論的不再堅持,而歸信如來的聖教。他雖說願意往生淨土,但並不是透過思慮計謀的把持。應該說,他只是皈依佛菩薩,願意順著佛菩薩走過的路前進——至於念佛能不能往生淨土,他相信佛菩薩自有安排,他一點都不擔心。 


  50. 諸行無常,每個人的生命都很短暫,我們不可能以有涯之命光探索得無涯之真善美;因此,殘缺、不足、淺智………不如說乃人類的生命寫照。倘能在有生之年,尋得了自己的安身立命處,無論他信仰什麼宗教,都是值得喝采的——尤其,我相信「法界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是公平的,祂會自動為每一個人做適如其份的安排。


  51. 我內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這種溫暖,就好像小象進入象群裡面。也像一滴水滴入大海裡面,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要怎麼講?第一點就是,你並不孤單,你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第二點是,對一切事情永不悲觀;第三點,不管走到那裡佛菩薩永遠在頂上,永遠永遠眷顧著你。


  52. 以佛教徒的心情來說,我覺得一切都是彌陀的安排,一切來到眼前的都是最美好的,不論所遭遇到的是什麼,唯有感謝彌陀。


  53. 我當然樂見有緣的人能和我一樣幸運地學佛信佛,唯信或不信、日後輪迴或解脫,蓋不是渺小卑微的我所能影響於萬一。我相信一切自有不可思議的法界安排,如今我只是安份的生活。


  54. 這幾年,也許是佛的加持,慢慢的在佛的跟前竟能五體投地,當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唸出時,覺得有無窮的力量存在,宛如有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心境,不覺世間尚有什麼事情要做、要追求。


  55. 佛是絕對圓滿的聖者,在現實世界中到底有沒有佛,我還沒遇過,所以不知道,但是我信仰佛的存在。


  56. 《思益梵天所問經》云:「若如來不加威神之力,眾生無有能見佛身者。」我今得遇佛法,知佛法之殊勝,且以性命皈依,此乃佛菩薩的慈悲攝受,非我之聰明所選擇的。


  57. 我信解「一佛等同一切佛」的經句,而皈依彌陀只是個人的感情,因為聽聞到彌陀的名號,覺得很歡喜、很親切。


  58. 人就是人,絕不是「至高者」,認為自己可以論斷真理,即便是佛教四果阿羅漢,我也認為是傲慢的表現!內心裏,覺得臣服於至高者(自己的術語是「皈依彌陀」)是讓我安心,夕死無憾的最內原因!


  59. 人是多麼卑微渺小啊!我最常說的是,我也是被救的人,在彌陀的面前我只是一隻小毛毛蟲而已。


  60. 人生就像賭博,我把一切下注在佛的身上,就算輸了也無所謂。


  61. 做好眼前的事,然後一切交給佛。


  62. 歲月不饒人,感覺自己的體力已不如從前。曾經對同修說︰「真的病無藥可醫,而老和死是每一個人都必將罹患的絕症。」生命有盡,能力有限——面對如同大江東去的共業,不知何時我竟也皈依了彌陀。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63. 我曾經有過「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悲情,幾年後的今天,我知道自己依然心繫佛教,只是略微成熟的是,奔騰的豪情已在「南無阿彌陀佛」的聲中逐漸消息。


  64. 對我個人而言,信佛皈依佛是一條別無選擇的「窮途末路」,我不會逢人推銷這條末路,但自己盡形壽一心皈命。


  65. 「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我不曉得。但是我聽到彌陀很歡喜、很親切。雖然我幾乎不曾動個念頭想要念佛,甚至也沒有想念阿彌陀佛,但是感覺上彌陀不曾離開自己。我不知道古代的禪師為什麼要皈依淨土,只覺得這是十分自然的事。


  66. 一般說來,佛教是以自為光,禪更是自力──甚至是絕對自力的法門;可是在我看來這只是依文解義或者是以初學為對象的說法而已。雖然「依他力解脫」,或者「依佛的誓願往生」,自己並沒有資格為此作註解,也不認為這樣的講法能夠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使人放棄疑慮。不過說來很奇怪,或者說是好笑吧,修禪、談禪十幾年的我,竟然從內心喜歡它!


  67. 最近有人問:「人生何去何從?」我誠懇的回答:我也不曉得。經過追問之後,我的解釋是我怎麼有資格代替人們選擇真理呢?我哪裡有能力為人們回答這個問題呢?我覺得並不是沒有眾生可度,而是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度眾生,知道佛法的人才有能力度眾生吧!可是佛法是什麼呢?
    面對人類的共業,渺小無知的我,很歡喜的皈依彌陀。


  68. 佛法最深處在哪裡?我個人的信仰:不可思議的法界,是如來最深的祕密!由於我喜歡祂、信仰祂,且由於同修每每關心我以後去哪裡?因此,我和他們相約:百年之後,在彌陀淨土相見,並且,大家一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69. 緣起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彌陀,彌陀才是佛弟子皈依的對象。


  70. 活著的時候做一個覺悟的人,死的時候往生彌陀淨土。


  71. 如果我說有對的,
    是因為對佛有信心;
    如果我說有不對的,
    是因為對佛的信心還不夠。


  72. 太虛大師填詞、弘一大師作曲的「三寶歌」,對於第一段歌詞我特別感動、親切和喜愛。因此我請現代禪同修自行灌製了三寶歌,並唯取第一段唱三遍。各地共修會會後,大眾也皆唱誦三寶歌。雖然我已經聽過好幾次了,但每次不是暖流湧上鼻中,便是熱淚盈眶……三寶歌讓我憶起佛陀,宛然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還有我的上師就在頂上。三寶歌是我這半生覺得最好聽、也是最喜愛的一首歌。


  73. 我這輩子感到最幸福的是皈依了彌陀。


  74. 我覺得「天上天下無如涅槃」,講得更平常一點——人生最可貴的是安心念佛,安心皈依佛。


  75. 病眼空花萬象有,彌陀聲中佛也無 。


  76. 愈趣向涅槃,心中則愈無佛無魔,誠如蓮如上人所云:「名號既出,無佛無魔,南無阿彌陀佛。」心中沒有特別敬畏,也沒有特別輕視,只是一本平常。


  77.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最喜歡南無阿彌陀佛。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現代禪的教育」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