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真參實究

本專欄目錄

  1. 修行要直入無上道,不要尋枝摘葉;要有直探驪龍之珠、佛祖心印的豪氣!


  2. 修行重要的是尋找自己的「總持門」——可以涵蓋所有真理,融攝大小顯密心法的修行要領。尋到了之後,就傾生命力到底!在還沒有業盡報息(般涅槃)之前,一分一秒都不可放下總持門。行者倘能生起以上的勇猛心,並發下堅固誓願,工夫成片,時節因緣一到必得解脫。


  3. 釋迦牟尼佛也是經過六年的苦修,最後在菩提樹下方才徹底大悟。我這樣說,並不表示後代的佛弟子一定最少要經過六年以上才有辦法獲得最後的安心;但要指出「此事非同小可!」要有苦參的心理準備。


  4. 我總是問「為什麼?」當我知道它是什麼的時候,我就先去做。換句話說,一直問「為什麼」,然後也一直實踐「是什麼」。


  5. 學禪有疑就要追問到底,沒有疑就只管做去就好了。


  6. 我們常說「我」,可是這個「我」到底是什麼東西?


  7. 為什麼要無事?無事的佛法根據是什麼?除非先參透這一關,否則無事、無事,將會如古德所嚴斥的「冷水泡石頭!」


  8. 「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來簡單,但是如果真能精純正確的回答出來,差不多也就是法眼淨了。


  9. 任何在心中浮現的疑問,無論是大是小,都要用紙筆將它記錄下來,因為只要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沒有解決,日後都沒辦法獲得真正安心。


  10. 世間一般性的問題,略知答案就可以了,但生命的問題卻不能草率。對於生命的問題,必須從第一個層次到二,到三,到四,乃至第五、六層次的深層問題,都要加以探索,以求個全盤性、真正妥確的解決辦法。


  11. 人會自發性察覺內心矛盾、不安、不協調,這是智慧萌芽的表現;可是,要釐清這所有一切的問題,讓自己自覺性的感到協調和安心,是不容易的。


  12. 在學佛的過程中,有時只給一次正確的答案,往往難以產生多大效用,因為我們內心的煩惱、疑惑、邪見太多了。一次正確的答案,只是帶給我們一次正確的觀念,我們需要一百次,甚至一千次以上正確的觀念。這一百次、一千次正確的觀念,有時候是善知識給我們的,有時候是我們自己省思、冥想而得——不斷地以正確的觀念來對治自己的邪見和疑惑。


  13. 「受而不愛」的修法是佛陀所傳下來的,從「受」截斷十二緣起當然是可行的,特別是頭陀行者大都是修「受而不愛」。不過即使一個人能把「受而不愛」的教法說得非常圓滿、非常深入,並不意味他已做到了。因為眾生的貪、瞋、癡、慢、疑、邪見,其內容非常複雜、深沈、隱微,是十百倍於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辦法從內心深處察覺到自己的煩惱,那麼煩惱就永遠沒辦法斷除,而且不只是察覺一次而已,我們必須持續不斷地察覺很多次、很多次。
    所以,不論對「受而不愛」或「愛而不取」的修行方法懂得多麼透徹,對於實際的斷除煩惱來講,效果還是相當有限的。行者通常需要漫長的時間才會親切明白:什麼是「執著」?什麼是「壓抑」?什麼是「放鬆」?什麼是「放逸」? 


  14. 依禪的修行來說,理性思辯上徹底無疑,卻因內心不安而生起困惑,這種情況才算是疑情。


  15. 有一個跟思惟相似的東西,禪宗叫做參,「參」就是用心靈去感受。在心靈感受事物時,必須先使頭腦清靜,沒有雜念亂想,因為一有所想,就會把感受塞住了,又變成類似自言自語的哲學思惟。


  16. 解脫道上的「小兒」,要如何才能現量創見緣起呢?(「創見」是說,對他而言,他是宇宙間第一位發現「緣起」的人。他沒有受到佛菩薩的暗示,他對緣起的肯定是自知自作證的;之所以與佛菩薩雷同,純屬巧合默契,並非事前事後存有趣向、相應之念。)
    首先須要「知非」——知道目前滿裝在腦中的「真理」「正見」都是聽、看而來的,並非自己的發明。有時縱或少有現量的經驗,也是從信解——「暗示」之助而來的,並非不依他證、不依他說之親證、創見。如此察覺之後,才稍有可能脫胎換骨、更上一層樓。不然狗永遠是狗,就算一年、二年、十年之後,頂多只成大狗、老狗而已,不會變成獅子。


  17. 對於追求自知自覺自作證「明心見性」的人,我給他們的警策是:只要你心中對各種佛理,還有一點點疑慮,還有一絲絲偶發的困惑,那麼你就不可能真的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的話,一定要「眾裡尋他千百度」,「上窮碧落下黃泉」,直到心中任何生起的佛理,自己都感到無限親切,直到聽聞任何智慧的箴言,自己都覺得宛若相識--乃至他人任何有關佛法大意的問難,對自己宛如是「含飴弄孫」之樂……,則是已斷三結,徹底明心見性的人。


  18. 學禪的人,對於真理應有究理窮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熱勁,不能只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倘如此,久而久之,才會有真知灼見的見識,進而時節因緣若到,才會發起「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疑情,開始參究之道。


  19. 疑情是對於生死智慧,有著迫切要瞭解的決心與苦悶,你若沒這種非馬上解決不可的迫切感,或者心情上不覺得要緊,就提不出真正的問題來。


  20. 真正的參要先有疑情,要在確實無路可走,前進不得、後退不得的情況下,面臨著銅牆鐵壁;這時,學人並不是不想用「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是已經確定用想的方式,是絕無可能突破困境了——這時,疑情才真正凝結心頭。


  21. 要自我檢視平常有什麼執著、放不下的?然後想辦法超越它。想什麼辦法呢?要去想它的樂、它的過患、它帶給自己的好處與極限,以及自己的實際需要到底是什麼?仔細想清楚之後,人才能漸漸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是「明心」見性的第一步。


  22. 要去高雄的人,必須知道高雄在哪裡,不然他只是要去一個不知道的地方。同理,苦厄的解脫,除了要反省到——苦的根源乃是無明(或渴愛)之外;更重要是,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什麼是無明?無明如何生起?無明在哪裡?不然人們所謂「消除無明渴愛」的工作,只是在消除「不拉」而已。(「不拉」是什麼?我也不曉得。)


  23. 禪的修行固然教人要自肯,但習禪者對自己的肯定卻必須極為慎重,有時甚至要自我挑剔,於不可疑處起疑,於無破綻處尋求破綻,如此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獲得經得起一切考驗的真悟境,否則就容易落入古德所呵責的「強作主宰」的禪病中。


  24. 強作主宰的人,真正的問題乃在於不敢捨棄已有的成就,及不敢向他人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寧願躲在極為吊詭的自肯裏,對內心的不安和外人的詰問,一概充耳不聞、不理不睬。


  25. 真的悟,不必怕別人否定,事實上也否定不了;而假的悟、不徹底的悟,愈早被善知識否定或勘破則愈好。


  26. 與禪師獨參,就像拿劍上陣一樣,若沒本事,憑什麼上陣?連讓你逃走的機會都沒有。


  27. 臨濟與德山他們不輕易的指導學人,但只要一出手,就一掌把你打死!那個打死人的方法便是千聖不傳的內容。禪宗所說的打死人,不是真的把一個人活活打死,使他停止呼吸;而是把凡夫的偷心、識神——也就是那個安定不下來的「顛倒夢想」打死。


  28. 承擔此事,談何容易!要能「入火不燒,入水不溺」,方才堅固。


  29. 「承當此事,大須審細」。你們如自認自己已經到達大用流行、不存軌則的境界,則應自問:「是否真的都沒有激情、渴愛、罣礙和恐懼了?」你要好好的問自己,可不要隨便肯定,以免耽誤自己。


  30. 修行不要怕無法解脫自在,而應怕偷心識神死不了。
    三五天、三五個月,乃至三五年好好做一個木人癡漢,不怕不會解脫。


  31. 唯有一念死心,才有一念的無礙、解脫;唯有徹底死去,才有不退轉的自在。


  32. 親證涅槃經驗的方法,首先必須認明它,也就是必須一度親切、深刻地品嚐到它的美味——此時行者將會發現兩件事:一、原來過去一切有功用的作為,都是以妄止妄的盲修瞎練。二、原來「天下本無事」,但莫污染,一切現成。
    行者這種經驗如果足夠強烈的話,當下即可證知佛語誠然不虛,對苦的原因和苦滅的原理瞭如指掌,自知自證疑根已斷。倘若強烈度不夠的話,則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溫養,自信才會逐漸生起。當行者已經徹底沒有疑惑,明見「涅槃」了,接著才能談及修道親證的問題。


  33. 修行在現代禪來說,可分頓漸二途。
    頓修則「但莫污染」——唯於起心動念歷緣對境當中沒有踰越本地風光即可,此外不須更求對治;定力深、離非心強者依此修行,年久日深自然可於真如得堅固,正念不退轉。
    漸修的話,略說則有九次第:
    一、日常除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外,切莫生起「修行」之心。
    二、閒時則閉目打坐。
    三、打坐時觀妄念起伏如同夏往冬來,心無迎拒。
    四、修習「於諸法沒有迎拒之心」,功夫一旦純熟,打坐片刻,自然順入初禪。
    五、安住初禪,得堅固、輕安、喜悅之覺受後,復出初禪於未到地定進行各種觀察。
    六、當中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內心深處潛伏的憂怖、喜愛之物為何?
    七、繼之,觀察五蘊苦、空、無常、無我,直到身心脫落感生起時而暫止。
    八、起坐之後,則於日常生活中,實踐所觀之理,將三法印的精神,貫穿在行住坐臥之間。
    九、如此循環不已地修習,雖然每天打坐的時間並不長,但其功效是十分巨大的。


  34. 「頓悟」離凡夫真的很遠嗎?我說,如果你認為它遠,那麼它就真的很遠很遠,可能你這一輩子永遠都沒有機會嚐到;而如果你認為它並不遠,是人人都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契入的,那麼你將會傾生命力以赴,則各種不同的悟境是可能經常發生--而其中會有一次將令你「粉碎虛空」「如啞受義」,獨自享受佛陀的恩澤……。


  35. 凡是透過技巧的禪修,不管是一千個或一萬個答案,都是外塑的;而人的心是活的,縱使有了千萬種答案,也沒辦法滿足心的需求。所以佛經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佛陀甚至說:「若有人言我曾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因為法如過江之筏,佛陀所說法都只是技巧或工具,並不是第一義諦,更何況在工具上做技巧性的設計。


  36. 古德說:「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又說:「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歷經千山萬水,再回頭看自己過去的修練,覺得以前的我很笨。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教我啊!所以只好用最笨的方法,去瞄最後的那張底牌。如果有明師指導,就知道要看那張底牌,直接把它掀開就可以,不必在屋子裡左三圈、右三圈,嘴巴唸唸有詞,然後朝東拜一百零八次,朝西靜坐三爐香……,最後才掀開底牌。禪宗的特色就在於可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必遍歷那些艱辛的過程。


  37. 有關涅槃經驗是可說或不可說?佛曰:「不可說!不可說!」這是祖師的秘密。雖然凡是有涅槃體驗、有開悟經驗的人,一定有辨法把它描述得非常詳盡,但是說與不說,則要考慮到觀機逗教以及傳授的對象是否法器堅固的問題。


  38. 我曾在著作裡談到很多不同層次的開悟經驗,基本上,那些都是心靈的頓悟,而不是知識性的理解。比如一個人在生死存亡或遭受挫折時,逼得那個人想自殺、想報仇,或想一走了之,他就這樣糾結、交纏著……,後來因為某一句話點醒了他,讓他整個糾纏的心結突然雲消霧散!所以那個靈感並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他自己發現領悟的,禪宗的開悟也有類似情形。因此,「不說破」的本身有時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待學人自己領悟;原始佛教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人一再的問佛陀,佛陀總是微笑不語。


  39. 禪宗有句話說:「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在涅槃境界裏面很難說它是什麼,它宛然無一物,可是無一物中含有無盡寶藏,蘊藏著豐富的內容,裏面有謙卑、柔軟、敬畏……等等特質。有這些人格特質的人,他的心是相應於涅槃的。


  40. 涅槃裏面有一種特性,就是富批判精神,同時也有開放的、不僵化的態度。一個有涅槃經驗的人,自然而然的該哭的時候他會哭,該笑的時候他會笑,該批判的時候他會批判,該歌頌時候他會歌頌。


  41. 學禪最好什麼都不懂,只管繼續用工夫。倘若認為自己懂得了什麼,不管是誰,都算是著了魔,非正宗禪人。


  42. 初參如武松打虎,有死沒死自己清楚;老參如大海行舟,進也這裡,退也這裡,不動也這裡。


  43. 每個修行人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下「花崗岩層」,這是各個宗派、法門都會碰到的。就好像一個人挖地基,挖第一個洞,開始時會很好挖,但挖到十公尺就很難再往下挖了……這時人們經常會改而挖第二個洞,然後,起初他一樣會很好挖,但再度挖到十公尺深的時候,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了,他又碰到花崗岩層了,又挖不下去了……。這種現象就好比學佛的人,在這個法門學到一個地步,感覺無法再進步,他想:可能是我不適合這個法門吧?於是他就跑去改學禪宗……,然後再過一段時間,他又感覺無法再進步,他又想:我可能不適合這個法門吧?於是又改而跑去學密教……因此,宗教界的「移民現象」是很普遍的。


  44. 禪宗古德常說「下手處」,什麼是下手處呢?一個明白下手處的人,必須「已經識得路頭」,就算他的上師、師父都不在了,就算他身邊沒有一本佛經論可借鏡,他也非常篤定、明白的看到通往涅槃寂靜的路要如何走。這樣的人,方可稱為已經找到修行的下手處。


  45. 古人修行,是拼著整個生命去修的——是玩真的,不像現在的人把學禪當作調劑身心!


  46. 真正會修行,其實一兩句話就到家了。我覺得過去密宗、禪宗以及許多的經論,扼要的地方都是那麼一兩句,根據一兩句一門深入的修行,門門都是解脫門,門門都可以到家——只要你是全身躍入的話。


  47. 要有死裡逃生的精神,如同被關在鐵籠裡的人,再不趕緊想辦法逃命,等一下就要被「閻羅王」丟到海裏淹死了。要趕緊參究!為此事而生!為此事而活!


  48. 真正信解阿彌陀佛的人,但一心念佛即可往生。真信解緣起如幻的人,但正念分明即可解脫。佛法的修行成功與否,端賴是否真心。


  49. 如果你真的對佛有信心,為什麼你現在不是解脫者?不是悟道者呢?修行人不能只是淺信、淺解、淺行,要於一切可疑和不可疑之處起疑,並且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50. 見地和體驗,都須千錘百鍊,方才不致到了臘月二十八的時候,手忙腳亂!


  51. 你準備好了沒有?不要等臘月二八才起疑情。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現代禪的教育」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