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風光」簡單的說就是心靈最單純、最開放的原本狀態,它也是涅槃解脫的當體。
-
「本地風光」是禪門的專有名詞,和它同義的名詞尚有本來面目、無位真人、清淨本心,在佛教義學上則相當於涅槃、解脫、真如、實相、般若、佛性……等。它有內外兩種涵意:一個是指「萬物的本來面目」——未添加人為的標誌、符號、指涉、解釋……等等,任萬物自然展現其風姿,由萬物自己來告訴人們它是什麼。另一個是指「心境的本來面目」——未添加慣性的喜惡、取捨、掙扎、造作……讓心靈回復最單純的狀態,那是一種最徹底的放鬆,最寧靜且充滿無限活力的「空」。
-
「本地風光」即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事事物物顯然原本就是那般明顯地開放它的面目在人們眼前,但是人們由於受到「權威的暗示」「過去的經驗、思想、觀念」「現在的需要、情緒、動機」「未來的理想、猜想、幻想」,以及不敢面對事實、面對自己的自我防衛心理等等「煙霧」的蒙蔽,使人當面錯過,雖然日夜坐臥在緣起之中,卻不見如來。
-
本地風光就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事物原本的狀態;事物原本的狀態可說隨時都向人敞開著,只因人類的心很不安分、很不老實,老是要生起指涉說它是什麼——不過,不管你說它是什麼,不管你賦予事物的意義是什麼,都是你給它添加的,充其量只是心之所生之概念而已,並不是它本來的狀態。它的本來狀態只能默覺而不能說,就如啞人吃食物一樣,一切只能在默默無言中領受。
-
本地風光的說明之一是「讓法爾如是自顯現,不要說它是什麼」。讓萬物自己說話,你不要指涉它,不要給它安立什麼名相,只是這樣而已!你如果對此一單純的事,有親切的確認,就是本地風光的第一步。
-
雙手合掌之一事,此中本沒有「雙」「手」「合」「掌」之假名,也沒有「雙手」、「合掌」可說,更不應該於合掌之一事,生起「神聖」、「莊嚴」的妄想(「罪惡」、「迷信」的想法也是妄想),因為這一切都只是我們自己說的,自己心所生的分別,其實它只是這樣而已——唯能默覺、靜觀。人類為了彼此溝通訊息、表達思想感受,當然可以在如如之境、不可說的涅槃(也是暫且安立的假名)上,賦以符號、標誌定名稱,但應該充分自覺,這只是人為施設的名相而已,不應日久生情、產生執著。「一即一切」,一法如此,一一法莫不如此。修行人倘能於苦樂順逆的現實人生中,一切時地都正念分明,不為自己所欺、不被世間一切名相所騙,那麼工夫純熟自能獲得解脫,體現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的涅槃。
-
凡有言說,統統都是因緣生;凡有言說,統統都是戲論;凡有言說,統統都是心所生的,並不是它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是我們一念未起,沒有給它增添的時候,萬物自己呈現、以它的立場自己來告訴我們的那個「東西」。
-
崇拜權威和理性思辯,雖然稍有不同,可是,只要本地風光不明的話,那也不過是五十步跟百步之別而已矣!
-
本地風光就是無生,就是涅槃,這是不可言說的。而住在無生的修行人,也不會生起一個念頭說「我住在無生之中」。那麼,這是什麼境界呢?沒辦法說,只能默默自覺。
-
禪的內容就是清淨本心、就是本地風光、就是佛性、涅槃。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有某一刻處在禪(涅槃)的世界裏——不只是善人才這樣,即使一般所謂的惡人也沒有例外。雖然人人都有清淨本心,但一般人卻因未能察覺,所以不知如何保任、長養這個禪心聖胎。就如我們身上雖有一顆摩尼寶珠,卻因從未發覺,自然也就不知使用它。所以修禪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覺醒」。
-
「本地風光」是內心無疑無惑、無憂無怖的當體——當然它有真假虛實、深淺強弱的差別,依修行者智慧大小、習氣輕重及道基厚薄而有不同。幾乎每一個正常人都有或深或淺、或明或晦的本地風光心體,和佛教修行者的差別只在自覺不自覺,以及是否明了善巧趨入之道罷了!
-
本地風光雖是人人本有的,卻因每個人的道基慧根有大小、深淺、圓偏、明晦之不同,因此,並不是所有懂得本地風光的同修都是覺悟的人。就像我在牆上所張貼的法語寫道:「曾說:『現代禪最難學的地方有兩項。其一是俠義情懷的古人風;其二是在仁心俠骨中邁向解脫。』而擁有坦蕩磊落的風骨人品之後,具體邁向解脫的方法為何?我說,一心專修本地風光是條捷徑。」
-
本地風光雖是人人都有的心靈本體,但一般人由於忽視它且忙於滿足各式各樣的感官慾望,致使心靈本體蓋上層層的塵埃,久之也就難以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
「明月清風誰家無」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本地風光,大家都在大日如來裡面。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會產生不安、貪心、瞋恨……?這一切統統來自於無明。
-
一個修行人在經過長時的止觀雙運之後,他要不要重複無止境的止觀雙運?如果要,那就有無窮之過,等於說佛陀現在還在止觀雙運。如果不要的話,那試問它是處在什麼樣的心境?它會是斷滅嗎?如果不是斷滅,那麼它是什麼心境——這就是果地境!直接指引修行人去認明這種心境,去長養這種心境,這就是果地修!
-
直指人心,意即不落階級,不歷次第,直截地為行人指引原本即有的清淨本心。在此所謂「原本即有的清淨本心」乃就現實、現前的經驗,指出人人皆有最單純、最自在的一念清淨心,即使無惡不作的惡人亦然。
-
「直指人心」是直接指向人人本具的清淨本心(或稱之為原原本本無起無滅的平常心);「見性成佛」是讓每個人認明各自的清淨本心之後,從而有能力保任它、熟練它、堅固它,一旦任運無功用得不退轉時,即成圓滿的覺悟者。
-
本地風光心法不像其他修行方法;它每每在你稍想回憶、捕捉的當下,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這是因為本地風光原本是果地境界,而境界只能認明它、確信它,並當作趣向的目標,卻不能拿來當工夫使用;錯把果地的境界當成工夫,反而會有荒廢工夫之弊。
-
禪宗的直指人心是站在《阿含經》及《般若經》的基礎上,直指人人本具的清淨本心,這是佛教修證道的精要所在。
-
對於志在追求解脫的修行人,禪的指導大都是「直指人心」——「見一切法心無染,即是般若」「於一切境不取不捨即是般若」(六祖語)以此類心中無事無礙的教法,替代詳細剖析現象如幻的空觀。
-
什麼叫做正念?正念就是「念念念無生」或「念念見性」。行者在確知滅境的內容及確知向滅的方法之後,二六時中正念分明、拳拳服膺的護持正念——這是進入涅槃的最後一個工夫(或步驟)。禪師為人開示清淨本心、直指本地風光,並教人護持本地風光的方法,就是指導學人直接從阿含修道位的「正念」起修。
-
禪宗的本地風光心法,為什麼能化解潛伏的顛倒見呢?主要因為本地風光心法同時含有兩種特色,一個是銳利迅捷斬迷破惑的智慧力,一個是輕鬆、寬坦、任運、隨緣的生活態度。前者讓修行人的心志處在六祖惠能所說,「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的「戰鬥」狀態,當補特伽羅見、薩迦耶見稍微泛起念頭上,立即以智慧倚天劍一刀斬斷,令一切邪見戲論不生,恆常住於「有佛處急走過,無佛處莫停留」蕭然無寄的正念中;後者則讓修行人的心志處在永嘉大師所說,「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泯除二元對待,無修、無整、自然、無為的「歇息」狀態,以對治那隻無明厲鬼緊緊沈沈的業力。就這樣雙管齊下,針對表層和深層意識的顛倒見,同時施予無相心和無願心的對治,因此禪宗心法同樣能夠斷惑證空,並不是只有止觀雙運是清淨道。
-
眾生的貪瞋煩惱,固然源自顛倒見,但當顛倒見已經沈入意識的深處形成沈痾時,顛倒見所表現的形態,便不再是顛倒見,而是一股沈沈的眷戀、緊緊的執著。在《我有明珠一顆》書中我曾將這股沈沈緊緊的執著形容是一隻「厲鬼」,並說明這隻厲鬼不像表層意識的顛倒見,可以道理會、可以道理破,要轉化這隻厲鬼為「無位真人」,在禪宗便是直指人心的本地風光心法。
-
表層意識和深層意識的各種動機,其內容都由無明決定;而追求真善美也好,追求財色名利也好,實質上,都只為了滿足「不緊緊抓住絕不甘願的無明意志」而已。
就禪修的體驗來說,那股不緊緊抓住絕不甘願的意志,在沒有廓清,獲得輕鬆、寬坦、無整、自然、任運、悠閒、隨緣的改變之前,人類的動機就不可能純淨,品格德行也永遠不會有穩定的一天——而禪宗本地風光心法便是全力化解這股「不緊緊抓住絕不甘願的意志」的修行方法。
-
凡夫和佛只有迷悟的差異,其他的一切幾乎都一樣。迷是迷什麼呢?——對本地風光——「心靈最單純開放的原本狀態」無知就是迷。悟是悟什麼呢?——對心靈最單純開放的原本狀態,瞭解它、認識它、趨近它,乃至熟練、出入自在、堅固不退轉就是悟。迷的時候,生命一切行為的推動者,就是那一隻「厲鬼」不緊緊抓住絕不甘願的意志;悟的時候,創造一切生活與事業的泉源,就是「本地風光」——最單純充滿無限活力的心靈本體。
-
本地風光要如何修習?它主要有三個重要的步驟,即「悟見」「悟境」和「修道」。
「悟見」是指有關覺悟方面的見解。學人對於佛教根本思想,諸如:五蘊無我、畢竟空義、萬法唯識、六大緣起、當相即道、即心是佛…等理趣都要非常通達。——或者對於此類佛教義理雖然無所悉,卻因善知識的指導,於涅槃經驗——本地風光心法心生信解,無有矛盾疑慮。這兩種人都是這裡所稱具備了悟見的人。
「悟境」是指覺悟的心境或涅槃的現量經驗。學人不僅信解本地風光,並且得以一念或數念的時間處於聖者的心境之中—— 也就是說,他對於本地風光不僅是信仰理解而已,並且也有處於其中的現量經驗。通常須是於本地風光已得真知灼見、不疑不惑、自肯自得者,才會擁有片刻的現量經驗。
「修道」則是指長養悟境,使悟境綿密無間自動增長的工作。
-
本地風光要如何認明、如何深入呢?
找一個在三分鐘內,都不會有人找你講話或干擾你的地方坐下來,要不要盤腿都無所謂,躺著、坐著都可以,你要做的是身體放鬆(有一點點緊也無所謂)雙手自然垂下,隨便放那裏都可以。接下來才是重點,你要把眼睛閉上——好!就是這種狀態!剛剛閉上眼的這一剎那,就是我們所要特別訓練的焦點!
閉上眼的那一剎那,是最沒有造作,最沒有花招技巧,也是最沒有門戶之別,一種最自然,單純、開放的心境——這正是本地風光的萌芽。一般人在這樣的狀況下,都很難超過六十秒,通常的情形都是在一剎那、三五秒之後,單純的心境就自動消失了,接著不是散亂紛飛,就是透過一種習慣上被稱為「禪定」技術,刻意地加以整治它。而本地風光的修習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先確認這單純、自然、無修、無整的一念。接著,學人在三分鐘裏唯一要做的是:想辦法不透過任何刻意的作為、技巧性的方法或任何媒介物,使那一念的心靈本體自動延長——倘能延長到六十秒以上,且每坐都自然如此,那就不難和祖師把臂同行,並肩立於妙高峰上了!
-
長養悟境深入本地風光的總要領只有一個——即「不要修行,但莫污染」。
「不要修行」是指在生活中要徹徹底底革除想要修行的「壞習慣」!不要妄想解脫;不要妄想成佛;不要企求開悟;也不要企求明心見性;不要想普度眾生;也不要想創造淨土……,這一切理想不僅是「妄想」,也是徒增心裏壓力及負擔!深入本地風光的人,所要學習的是凡夫——「四時佳興與人同」「人家罵我我也罵人」(齊白石語)每天只管吃飯、睡覺、上班、帶小孩……就好了。想唱歌就去唱歌,想下棋就去下棋,爬山、健行、跳舞、打棒球都可以,只要那些真的是你的興趣且又沒有違背法律、傷害別人,則一切都可做!唯一重要的是:你要徹徹底底革除想要修行的壞習慣!做一個安安份份的現代人就好了!
-
從達摩祖師以降,很多的祖師語錄,如《達摩血脈論》、《達摩破相論》、《達摩四行觀》、《最上乘論》、《黃蘗傳心法要》、《永嘉証道歌》、《六祖壇經》等,會看的人,就能看出他們共同都在說一句話——「莫污染」!
-
「莫污染」的意思,基本上和「不要修行」是一樣的,但更為徹底。
污染,淺一點的意思是指「刻意」「勉強」「迂迴」……凡存有此類矯揉造作的心態,禪師都呵斥是一種污染心——存心不良!不論做好事還是做壞事。深一點的,是指心中生起名言概念、符號標幟之戲論。例如,認為添油香、蓋廟寺、朝山拜佛、唸咒祈福,乃至淨化社會服務人群是「很有功德」的好事善事;這種「功德」「善事」便是符號標幟,也是污染。進一步地說,「添香」「蓋廟寺」「朝山拜佛」「唸咒祈福」乃至「淨化社會」「服務人群」這一切文字音聲也是符號標幟——這並沒有否定事實,也不是無視這些行為現象的存在,而是說就鍛鍊心靈的立場而言,這些名言概念都會干擾心靈的寂靜。或者說,這些由心中生起的名言概念,事實上也是一種張力。對一般散亂慣的人,當然不覺得這些符號標幟、名言概念會侵襲心靈,但對一個心靈已經熟嫺地處於單純開放狀態的人,這已經是相當嚴重的污染了!所以,「莫污染」的生活,是一種最精緻、最高品質的心靈境界。
-
什麼是「莫污染」?我常說的一句話是:「讓法爾如是自顯現,不要說它是什麼!」說它是什麼就已經污染了。意思是說,讓眼睛和外境單純的接觸即可,不要在單純的接觸中,另產生分別取捨就好。
-
本地風光的指導,現代禪將它分為六個層次,但純熟時期的祖師禪,禪師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直接從第六層打進去。以現代禪的術語來說,就是不從「知性上的現觀涅槃」指導你本地風光;而是把你抓起來直接丟入禪師自內證的本地風光之中!企圖使你在接受指導的當下便成為阿羅漢!因此禪師們常說「十地菩薩只是挑糞漢」,根本不要學人去做什麼認明、熟練、長養聖胎的工作。他們要的是直接打得學人粉身碎骨,直證菩提!
-
本地風光的心法融攝了大小顯密的精要,現代禪的行者最好直從本地風光用工夫,工夫深了自然會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一切功德。
-
什麼是無位真人?《六祖壇經》「定慧品」提到五種功德法身香,第一是戒香;第二是定香;第三是慧香;第四是解脫香;第五是解脫知見香。此處解脫知見香的「知見」二字,不是「瞭解」「見解」的意思,而是自證解脫的「自覺」——是自覺自己正處在涅槃裏,這是一種很清楚自己在解脫裏面的默覺,也就是無位真人。修行人倘能處於任何情境下,都同樣是一種平懷,那麼「無位真人」——「涅槃的自覺」便會自然生起。
-
本地風光的修法是在信解諸法如幻之後,就不再致力思惟觀察更細密的空義,而是傾全力修習禪定——以當下一念心,直契悠閒、隨緣、任運、無礙的清淨本心。由於修行者先前已信解空的義理,所以當定力增強一分,便能感觸一分的空義;定力增強兩分,便能感觸兩分的空義……;如此直到定力如同流水相續無間形成三昧之後,便可發起無漏慧,徹證無生。這是「先定後慧」而達到定慧等持(解脫)之境的大要。
-
修習本地風光的人,在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善根、信心和對大乘佛教諸法如夢如幻義的勝解,以及對於果地境的本地風光心法具有真切的認明;倘能具備以上基礎,則證入涅槃解脫這件事,對他而言,只剩一心修定之一事而已。
-
學禪必須先「知諸法如幻,不起空見;知業報不失,不起有見」,而如果修本地風光的人,已全備了敦厚的德行、出離的道心,加上深信深解因果業報和緣起無我的義理,那麼他的用功絕不會只成就定境。相反的,欠缺以上所說的道基前行,那麼就會只類似修止修定而已。
-
現代禪的本地風光口訣,相當於藏密白教大手印;不同的是,現代禪以「理性」「人道」「禪定」和「人情義理」的修養為道前加行,而噶舉派的大手印乃是以傳統的「四共加行」和「四不共加行」為修習大手印的前準備。
-
若能於本地風光得堅固,日常流露出來的,自然會是情、義、恩、愛、信、戒、定、慧等美德。祖師說「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便是此意。
-
禪的修行指導學人直接將心安住在本地風光的涅槃世界,認為只要學人在本地風光的涅槃境能安穩堅固,將有如「力士掘山獲得大寶藏」一樣,自然不會再對破銅爛鐵——世間的一切,產生執著。
-
本地風光之中是沒有戲論、掙扎、迎拒、取捨的——它軟得像海綿,卻硬得像金剛。修行人應隨時處在這種心境之中。
-
寧願心神不寧、煩惱起伏,也不施予任何對治。因為「欲除煩惱重增病!」「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我只繼續著力修觀空性,其他一切不管。
-
本地風光的體驗是否堅固,是可以從夢中的影像自我檢視的。如果睡前最後一念還掌握正念,且夢境之中沒有忘失,仍然正念分明謹記自己是本地風光的行者,如此則是本地風光的體驗已漸漸深及潛意識的表現;反之則表示自己的善根、信心、悟見和禪定力還有待加強。
-
一般修行人因為還沒有把本地風光融入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舉手投足之中,所以不會瞭解「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禪境,也無法體會祖師所說:「當一個人親見涅槃時,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就在那個時候,都跟著他一起進入涅槃了。」——這其中所含的深義。
-
禪是「心地法門」,禪者一般都將全部的心力來照顧心地,又因為集中心力照顧實修的工夫,所以在形式(儀式)的方面,往往會不拘小節。在禪宗裏有一句話說「森羅萬象許崢嶸」,「森羅萬象」就是千差萬別、亂七八糟的世間現象;「許崢嶸」就是允許它高低參差不齊,可說正是側重心地工夫的表現。
-
一旦對本地風光具有真知灼見的體認時,學人會變成怎麼樣的一個人呢?——我說,會變成「凡夫」。他的生活方式和興趣,甚至喜怒哀樂、表情脾氣跟一般人幾乎不會有兩樣;從外表你看不出他有什麼改變,他也不太像是修行人—— 而這正是修習本風光的人,第一步的成就。
-
儘管本地風光的修行方法很平常也很單純,但由於人類的業習深重,分佈在意識上及意識下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很習慣地會和本地風光抗拒——這就像有些病人,雖然服了對症的藥,但由於體內的排斥,使藥方失去療效一樣。這時倘非詳實稟告醫師(善知識)讓醫師繼續給予診斷醫療,疾病是無法痊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