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離心是佛法修證道的根本,任何學人若能發起真切出離世間的決心,則解脫之道可謂行百里已過九十。不過發起真切的出離心是不容易的,必須對五蘊六根六塵六識苦空無常無我的本質具有透徹的洞悉和體認,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當一提起出離之警惕心時,十百千萬種的煩惱牽絆立即化為塵埃消失不見,如此才可謂「佛子我已發出離心」(菩薩根性者則謂佛子我已發菩提心)。常見一般學人雖然也將「修行」「出離」列為人生第一要務,可惜卻因般若直觀的力量不足和捨心不夠勇猛的緣故,使他仍然無法脫離凡夫的本性,終於還是要日復一日的輪迴。
-
一切佛法都是到達涅槃的乘載工具,然而,要去的是人,如果人缺乏強烈的動機,則徒然有乘載工具,也到達不了。因此我說:出離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只要你有心,佛經、禪典籍……,應該都有現成的答案——
唯一關鍵,你是不是真的想要?
-
如果沒有發起真切的出離心,我認為今生今世企望從佛法獲得安心之道,是不可能的!
-
修行人尚未解脫,如果沒有如喪考妣的心情,那麼道心必然尚不真切;也可以說,他的見地是假的,因為如果見地是真的,應該就會發起真切的出離心。倘若尚未發起出離心,必然見行無法合一,那麼修行人又怎麼會安得下心呢?
-
一個人眼界沒有分別,狂心卻不肯歇,方便的說,是眼界水準已至,唯是實踐水準不及,但精確的說,實是因為還沒有徹底看透人生。
-
佛教的修行、高級的禪修,形式和內容儘管多采多姿,無非是以認識自己、看破人生為其目的而做的安排。一心向佛的人如果能持續地減少俗緣,讓自己閒靜下來,以醞釀思緒沈思靜慮人生,那麼他可說是善於修行的人,他在般若智的路上已踏出平穩的第一步。
-
修行口訣容易透過傳授而瞭解,但道心只能經由對人生無常的感觸而激發。上師雖能給弟子解脫的方法,但無法代替弟子生起出離心。
-
除非對五蘊無常、苦、無我這一事實具周遍、深刻、堅固的信解,不然則不可能對五蘊具有真切的厭離心。
-
指導尚未於五蘊生起厭離想的凡夫修行,容許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好像在調教貓兒不要吃腥。解脫實在反眾生性,而菩薩實在難為。
-
真正想修行的人,別人阻止不了,而不想修行的人,勸他修行,效果也不大,有時熱心推薦反易予人反感,傳法隨緣即可。
-
出離之志的檢定,要在七情六慾、送往迎來、牽腸掛肚之中,才能看出虛實。解脫從厭、離、背、捨才開始。
-
真的有道心,十丈紅塵消磨不了;道心尚未真切卻急忙投入修行之門,只是浪費光陰,將兩頭落空。
-
能有出離的志向,同時又嚴謹依律制生活,並且二六時中攝心念住苦、空、無常、無我,那麼就宛如親謁佛陀一般。
-
極大的逆境和極大的順境都會激起修行人的出離之志。
-
沒有出離心的菩提心是愛見悲。
-
經善知識的扞捶而開悟者,除非先前已具備出離心,並於悟後更深入修習禪定,不然開悟將流於解悟而已。
-
有道心的人,不管到什麼地方,都是修行的場所;沒有道心的人,不管到什麼地方,都不是道場。道心是最主要的因素,他有道心,就會以所有的外境做為觀照的對象,做為成就他道業的增上緣。
-
我們可以說所有研究佛教哲學卓越有成的人,本來他們都應該是解脫者,因為他們對佛教的根本思想及解脫的原理都相當明瞭。但就是因為他們少了一顆強烈的向道心——將生命力趣向所理解的教義,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合而為一,也因此,他們只成為哲學家而不是解脫者。
-
世間寬廣無邊,法門深廣無盡,修行人應當充分自覺,自己是為法而來、為解脫而來。諸多法門固然值得廣學多聞,但仍應釐清事務的本末輕重,謹守修行人的本分,切莫邯鄲學步,道業未穩、定慧未成,卻已深陷世間學問之中。
-
認真修行的人,即使聽到打罵小孩的聲音,也會獲得解脫的資糧。而一個沒有出離心的人,就算讀誦經典也不容易相應。
-
「聞即得悟」這句話,只在具有強烈道心者的身上才會發生,而缺乏道心的人,即使為他說上十次、百次也不會有什麼效果的。
-
認真修行的人,每一分鐘都用來修行;道心薄弱的人,每天都是在言不及義之中過日。
-
修行人當下一念永遠是莊嚴、用心的。快樂,為了道;聰明,為了道;有品,為了道;縱入七情六慾,也是為了道……,修行人要把道和一切境界連在一起。
-
悟見不穩貪瞋又重,則不免埋怨;缺乏真切的道心,自然是非多。
-
道在情前稱道情,情重道薄是俗情;修行人要有道情,不要有俗情。
-
你真正的老師是看破世間的心,而我只是你的老師之一。
-
對世間死了心的人,沒有人可以傷害他。
-
什麼叫做住非家想?那是說雖然是在家身,卻宛若一無所有的人,好像是出家了,眼前身邊所有的都不是我的,我只是寺院的管理人或寺院的執事,負責照顧好土地、財務和一干有緣人而已。簡言之,無論你世俗事業擁有多少資產,但心境上始終一無所有,好像「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這樣的心境可叫做「住非家想」。
-
精進的修行人調心有如即將上砲火隆隆的戰場一般,對後方的榮華富貴沒有任何奢求。
-
禪師幫助學人生起道心,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是指導他去看透身體、生命其實是十分危脆的東西,世間一切的事情都如同夢幻泡影一般的虛幻無常;婚姻、感情、事業、學問、技藝、經驗、聲望、名譽、理想、抱負、財富、功勳、父母、兒女、兄弟、朋友、徒眾……這一切的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化為塵煙——即使尚未消失,就在享用擁有的當下,其實也是一種危脆、機運、巧遇的組合,你終將永遠失去它——甚至有可能明日就要和這所有的一切永遠訣別。
-
一個生死心急切的人,當他碰到問題時,一定是如鯁在喉,極力想辦法解決。而如果自己無力解決,則應趕緊請教別人。
-
道心像肚子餓,是無法鼓勵的。
-
卡內基是目前社會上流行的一種企業管理、人際關係的訓練,他們說過一句話:「成功的秘訣就是:我一定要!」沒有錯啊!佛法的修行也是「一定要」才能成功。你不能嘴巴說要、心裡想要,可是從行動上看,你不要啊!修行會成功的人是嘴巴說要、心裡想要,並且用實際行動去表現要的人。
-
我朋友家有一隻比特狗鬥犬,看起來小小一隻而已,牠的主人跟我說,你不要看牠這麼小,狼狗看到牠都會躲開,不敢跟牠鬥。這種狗有一種天性,就是意志力很強,一旦咬到東西就不肯放。朋友示範給我看,他拿輪胎打那隻狗,狗把輪胎咬住,然後主人叫旁邊的人用腳踢牠,踢了幾下,牠不放就是不放,除非你把輪胎放下。換句話說,被這種狗咬到時,除非你把牠的頭砍掉,否則你的肉就要被牠咬下來。當時我感觸良深,人真不如狗啊!人如果用這樣的意志力來修道,何慮道業不成?
-
修行一事猶如吃飯睡覺,唯賴自己,旁人頂多可以代替你張羅糧食、寢具,又何能代替你吃睡呢?學問也好,修行也好,個人主動突破、向上的意願,到底還是成敗最大的關鍵吧!
-
不登高山不知個人渺小,未曾入定深觀不知貪瞋之深。修行談何容易,沒有隨時懷抱以身殉道者,還談不上修行。
-
修行是要痛下決心的事,不可猶豫不決,或抱著僥倖的投機心理,除非不想「正覺」,不然一定要「狠」下心來,揚棄各種名聞利養心。武士尚且有賭命的決心,豈可修行人反而拖泥帶水的,既要覺悟,又要名利?一下子覺得修行好,一下子卻又捨不得「美好人生」當面錯過?死心吧!對一切都死心吧!唯有如此,才能脫胎換骨,重獲新生!投入吧!全力地投入!要有武士的忍和勇,要有武士決心一死的覺悟,如此方才不會浪費光陰!蓮華生大士說:「既知聖法為你所確需,為何不專心致志」我刻骨銘心記下這句話!
-
修行目的是為了要追求解脫,更為了要延續佛陀慧命,如果忘失了這兩個本願,那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