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皈依傳承

本專欄目錄

  1. 佛法的修行要具備的條件很多,其中應以皈依為第一,皈依代表一種轉向——從世俗轉向涅槃。不過,「皈依最難也最高,唯有無我的人才會皈依。」一個沒有真正厭離世間的人,怎麼會真正皈依佛呢?


  2. 一般而言,修行成敗、迷悟的關鍵乃決定在是否有依止大善知識。
    而依止大善知識修行,目的是為了達到一心信佛、皈依佛。


  3. 所謂的「皈依」「頂禮」,不是皈依那個人,也不是頂禮那個人,是皈依、頂禮理想中的自己,覺得這個老師修行很好,想跟老師修行一樣好,才皈依他,是因為你想變成覺悟者,所以才有皈依這件事,這並不違以法為師、以自為光的大原則。


  4. 當你皈依時,你不是皈依這個人,而是皈依佛陀、皈依僧團、皈依世間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切四向四果聖者,以及一切真、善、美。


  5. 學禪所以要皈依,第一點原因是因為禪很深,不像一般的演講。一般的演講,聽完之後就回去了,禪的指導卻必需師生彼此信賴無所不談。老師要經常聽學生訴苦、了解學生整個情況,才能指導禪修。而且禪修的路上岔路多,修行到某一個階段,如果有老師指導,便可以避免冷水泡石頭的困境發生,並且也常常會有「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所以古往今來,不管是禪宗或密教都十分重視傳承,就是因為有一個老師指導你,猶如順水行舟,自然比較得力!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從禪師眼中看出去,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無法可說,自然也不會好為人師,他之所以為人師,完全是因為被請求的,弟子的痛苦等於是自己的痛苦,弟子的業障就等於是自己的業障,弟子還沒有解脫,因為有師徒這個名分,所以感覺有責任罵你、教導你,並且也敢罵你、教導你,所以你要讓禪師生起一種任運的責任感,讓他有一種不跟你說法就感到愧歉的心情。所謂名不正言不順,不是他的學生,怎麼教你怎麼罵你呢?
    第三個原因,禪師對志求解脫的人是尊貴值得供養的人類,但是,對於志不在追求解脫的人而言,禪師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如果沒有師徒的名分,沒有真正皈依的話,禪師又怎麼敢嚴厲地教導你呢?


  6. 修行經驗是能夠傳遞教授的,如果不能傳遞教授,每個人都要從頭來,佛教就無所謂傳承了,僧團的存在也就變成沒有意義。


  7. 一個初學的人,雖然沒有什麼智慧,但由於依止大善知識,並且依教奉行,則他將立即成為有智慧的人——儘管這種智慧乃得助於外力的加持,但一段時間之後,他也會成為真正的大修行者。
    反之,即使是久學的老參,一切憑自己的抉擇行事,雖然也有少許的生命智慧,但除非具備空勝解和禪定力,並且不斷地知非即離,否則他終其一生將永遠是無智的凡夫。


  8. 在未具足戒定慧之前,師父就像一根枴杖,能在學人修行途中,隨時為學人破疑解惑,指導學人更具體、精確地掌握修證方法。


  9. 即使沒有聞思慧基礎的人,倘經明眼人指引,一旦能認明本地風光甚至善於長養本地風光,經常導引本地風光入苦樂順逆的生活中,則可省略許多修行力氣,直從近乎修慧的階段起修。——可是這種方法,學習者一般都需要一段時間的親近善知識,並且對善知識的信賴是不可缺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已經不是在學習經論,而是學習善知識的心。


  10. 「皈依」與「信賴」不同,「皈依」與道心及看破世間有關,是不宜隨便使用的。


  11. 正因為領受禪密成就者自身的體驗,依此體驗直接起修,所以對上師或禪師誠敬皈依的信心,就顯得極其重要,倘若缺乏這種大信心,是斷然不可能成就的。因為上師教授的是他內在的經驗,而弟子所要學的也正是上師全部的證量——嚴格而言,這種師徒因緣,其緊密的程度,應該更勝於和三寶的關係。缺乏信心的弟子又怎麼可能習得上師的心要呢?並不是具足悲心的上師不願傳授,而是因為弟子缺乏信心,不願遵循修行次第依教奉行的緣故。


  12. 對自己有信心,也相信善知識能夠引導你,這兩者是互為因果,輾轉增上的;反之,行者若生起一念:善知識能夠引導我嗎?這樣的心念出現之後,接下來就會有一連串疑惑──我能夠悟道嗎?這件事情好像蠻困難的?同樣的,若對自己信心不足,連帶也會動搖對善知識的信心,這兩者是相互輾轉影響的。


  13. 要跟禪宗古德同一鼻孔呼氣,是有賴師徒心心相印,在一段時間內,不斷重複地糾正他、印可他,而學習者尤須嚴謹的實踐,最後才有辦法成為具格的禪者。


  14. 依止善知識修行,信賴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信賴之心,那麼在善知識的導引下,身口意業會在自然、無形中轉變;如果轉不過去,也無妨,善知識會不斷地喝斥你、扞捶你……數十百次後,每會在不覺間就轉過去了。此外,也因信賴的關係,學習者更能在自然輕鬆的心情下,順利的體得施教者的言外之意,獲得難以言詮的佛法大意。


  15. 如果禪師和學人之間沒有相當的感情和信賴作基礎;一方面,禪師不會輕易挑破學人的毛病,另一方面,學人也絕對不會「呈心所見」敢於將自己內心種種困難向禪師吐露,並尋求援助。我們想看看,連生活上及一般修身養性的問題,都沒辦法在毫無顧忌、隱瞞的情況下進行,又怎樣企望他們能以人類原本就十分貧乏的語言和文字,來溝通生命的大問題呢? 


  16. 修行最重要的是慕道與皈依的心。具體的說,在現代禪就是完全無修無證,唯行善知識所指定的功課,唯改革善知識要你改革的劣習;除此之外,還要經得起善知識的棒喝。


  17. 眾生渾身是病,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不離顛倒夢想。如果師徒間沒有深厚的情誼和信賴,則學習者不會問,也不敢問。另方面,做老師的,也不會真的罵你、打你、扞捶你——在此情形下,當然是不可能觸及甚深佛法的。


  18. 有話不敢對善知識說,不是心智怯弱,就是貪欲深重——而真正的原因是對善知識沒有深信心。


  19. 指導學人必須以感情和信賴作基礎。而感情、默契、信賴、溝通和瞭解,都需要由時間自然慢慢地培養。


  20. 禪門師生間的關係,是人類感情另一種高貴的表現。


  21. 行者若對善知識沒有信賴,以後也很難跟你付囑、託付你做什麼事。像如淨禪師跟道元說︰「你回去日本以後,不要親近王公將相,要好好住在山林培養一個、半個大修行者。」那麼,道元難道可以在回去以後說「其實一切皆空,我們要通權達變,不必遵守師父的交代!」一個真正的解脫者是不會亂來的,他能夠在戒律、制度底下自在。


  22. 所有佛法的傳承都來自釋迦牟尼佛,假使沒有佛陀,就沒有大乘佛法,也沒有成就解脫的方法。而假使沒有僧團,佛法就無法長期住世;因為單靠一個修行人傳播佛法,很可能經過三、五代也就斷絕了,無法續佛慧命,所以所有的修行人,都必須感念三寶之恩,並以皈依三寶為先。


  23. 「初以理服人,中以德化人,後導入一心皈命佛、法、僧」,這是經論上所載、也是歷代祖師教化眾生的正常道。如果從眾生求法的角度來說,有的從「理性門」入,有的從「道德門」入,有的從「信願門」入,但三者若能無止境的深入,其實殊途同歸,同樣都能契證涅槃。就個人所理解的菩薩精神:「只有不是的菩薩,沒有不是的眾生!」另外,「眾生有病,故我病苦生。」凡夫若無法次第深入菩提,立志學習菩薩道的同修,應自省且發奮圖強,勤學一切世間、出世間方便才是。


  24. 我曾說過:「皈依最難也最高」,沒有真切厭離世間的人,怎麼可能真正皈依佛──皈依佛與捨離世間、趣向涅槃及遠離輪迴,都是一體之兩面。


  25. 憶念上師,應與皈依三寶的心情一時俱起才是正當的。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回「現代禪的教育」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