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團可以沒有、世界可以不要,就是不要遺失了悠閒隨緣的心。
-
修行要悠閒、要隨緣。人若能悠閒,且萬事都隨緣,則離道不遠矣!
-
修行是要學輕鬆、學解脫,所以不須咬牙切齒用力地學,那是反其道而行的。古人說:「因地不真果遭迂迴」,在修行的路上,從開始的下手處就要和涅槃解脫(也就是看破放下,悠閒隨緣的心境)相應才是正途。
-
修行要問自己:到底是學解脫呢?還是學「少林武功」?如果是學少林武功,那麼苦練硬梆梆的外功是應該的;但如果是學解脫,則應學隨緣。
-
寬坦無整的人看起來好像沒有在修行,其實能在沒有修行之中安心,才是真正的修行!反過來說,一個很緊的人,就算嚴持戒律乃至入四禪八定,依然是凡夫。
-
人要隨緣才會有智慧,並不須要刻意提起精進心,只要隨緣習慣了,內心自然就會趨向寂靜。
-
隨緣的修行人,他的人生觀是全方位的。一般人都有固定的方位,「全方位」就是三百六十度,任何一個方位都可以,可以前進、也可以後退,沒有執著。
-
修行不能太急躁,慢慢來最快。
-
會用功的人,雖然很用功,但內心很輕鬆。
-
凡事要慢慢來,慢慢來最與般若相應。
-
涅槃境要如何學?我說先要信解「人生如夢」的道理,之後,面對一切境,處理一切事,經常提醒自己「隨緣莫強求」就這麼一句就可以了。
-
身為一個佛教徒,凡事皆要隨緣。隨緣是盡力而為,而非力盡強為。不僅僅在賺錢上隨緣,交朋友上也當隨緣;交得到朋友就交,交不到也不要強求。規勸朋友也是如此,有辦法相勸就相勸,勸不來的話也不要強求,只好隨緣了。在修行上亦然,比方本來預定打坐五分鐘,但是沒有時間,那就隨緣吧!
-
悠閒隨緣乍看之下,好像什麼都不要緊似的,其實這種生活態度的養成,是相應涅槃解脫的。
-
凡事要隨緣,不要勉強。勉強來的,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幸,也可能是不幸。「塞翁失馬,不知福禍」,其實適用在你我週遭的每一件事情上。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強求來的也許最後死在他手上;看不順眼的人,也許最後是自己的大恩人。人生有很多事還是隨緣好。
-
一般人都活在業裡面,活在自己的顛倒夢想裡面,其實人的彈性是很大的,不要堅持己見,不要堅持一定要過怎樣的生活方式。隨緣,一切都好,都安心;不隨緣,都不好。「塞翁失馬,焉知福禍」,福禍我們不可知,因果業報只能隨順。
-
隨緣擁有,不渴求擁有。
隨緣而為的話,成功也好,失敗也好;
勉強而為的話,成功不好,失敗也不好。
-
急躁匆忙,以為自己獲得了什麼,其實失去的更多,只是自己沒有察覺。
-
緊張其實也是一種習慣,由於固執成性,執意非得怎樣不可,但又怕無法如願,緊張於是產生。
-
凡事隨緣,不要太作意、太造作。因為凡是作意造作的,不論善業惡業,都是有漏的,也都是輪迴因。
-
修行人隨順環境因緣而被動性的思慮,此乃「寂滅性中隨飲喙」;無端而主動性的思慮則是業障──它是一種行業、行蘊。
-
隨順因緣的意思是,雖然有做,但志不在此。
-
凡事隨緣但求心安,任何情況、任何結果都接納、都滿足。
-
該做的,能做的,都盡力了,其他應順其自然。
-
有位同修來找我,問我有沒有需要什麼,我說「順便帶來你的悠閒就好。」
-
大家要切記一件事:無論我策勵大家做什麼、吩咐大家要做什麼,都決定不破「悠閒之原則」。你們應該與我有默契。
-
想要度眾生、想要去幫忙別人、想把事情做好都算是一種執著。沒有執著的人凡事隨緣,而隨緣的行事作務是自然的,甚至忘了它的存在。
-
簡而言之,上乘的修行方法是對事情透視、了解、看破、覺醒,這樣就超越了;若尚無法做到,那是業障的關係。此時應了解:起心造作的本身,是障礙般若波羅蜜的;反之,雖有十百個缺點,但都隨順因緣去改進,並於其中繼續長養般若波羅蜜及輕鬆、寬坦、無整、自然住的大手印,才是善巧的修行。
-
雖然般若法門不捨一法、不取一法,但是行者隨順因緣,應該放下的時候,是可以放下的,該提起的時候,是可以提起的。
-
如果因緣已經生起了,我們要隨緣;倘若因緣還沒生起就不用強求,簡要的說,就是「隨緣莫強求」。因緣已經生了,我們不要讓它滅;因緣已經滅了,就不要令其生。不要有「我欲令法如此,我不欲令法如此」的主宰慾,應該順乎因緣。
-
弘法最好在隨緣自然中進行,修行亦如是。真能隨緣自然,當下就解脫。
-
阿羅漢隨緣度眾,菩薩則是度眾隨緣。